高风堂

一溪之云各为雨,聊与萧王分出处。

乱山深处有生涯,三尺渔竿一枝橹。

细读怀仁辅义书,先生于世未尝疏。

我已飘然遗物去,斯言却以告司徒。

参政树碑颂遗德,舍人作堂诏无极。

高风之高高几何,下视乌龙六千尺。

形式: 古风

翻译

溪水中的云各自化为雨,暂且与萧王共享命运起落。
在深山中过着隐居生活,手持三尺鱼竿和一支船桨。
仔细研读充满仁义的书籍,先生在世间从未被遗忘。
我已经超脱世俗离去,这些话特意告知司徒大人。
参政立碑歌颂他的美德,舍人建造殿堂彰显他的无尽影响。
他的高尚品格有多高?俯瞰之下,比乌龙山还要高出六千尺。

注释

一溪之云: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萧王: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王或重要人物。
分出处:共享命运的起伏。
乱山深处:偏远的山区。
生涯:生活。
三尺渔竿:简朴的渔具。
一枝橹:一只船桨。
怀仁辅义书:充满仁爱和正义的书籍。
未尝疏:从未被忽视。
飘然遗物去:超脱世俗,远离尘世。
斯言:这些话语。
司徒:古代官职,这里可能指尊称。
树碑:立碑纪念。
颂遗德:歌颂遗留的美德。
无极:无穷无尽。
高风之高:高尚品格的高度。
乌龙六千尺:形容极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融入了对古人生涯、德行和智慧的颂扬。开篇“一溪之云各为雨,聊与萧王分出处”两句,通过云变成雨的情境,隐喻诗人与古代贤君(萧王)在精神上找到共鸣之地,也表达了诗人想要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

“乱山深处有生涯,三尺渔竿一枝橹”两句,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描绘。生涯可能指的是古代隐逸之士,他们选择在深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三尺渔竿是一种简陋的渔具,显示出诗人对于物质简单生活的向往。

“细读怀仁辅义书,先生于世未尝疏”两句,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古籍,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先生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位贤者或圣人,其教诲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已飘然遗物去,斯言却以告司徒”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世俗物欲已经淡泊,并将这种心境转告给司徒(官职名称),希望他也能理解并追随这份超脱的生活态度。

“参政树碑颂遗德,舍人作堂诏无极”两句,是对古代贤者的政治理念和道德遗风的一种赞颂。参政可能是指古人在政治上的贡献,而树碑则是一种永久纪念的方式。舍人作堂则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前人的德行而建造的场所。

最后,“高风之高高几何,下视乌龙六千尺”两句,则是诗人对“高风”的追求和赞美。“高风”在这里不仅指的是高洁的山风,也象征着崇高的道德修养。下视乌龙六千尺,则是在形容这种精神高度之宏伟,仿佛可以俯瞰万物,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古人智慧的描绘,以及个人对于世俗物欲的超脱和追求崇高道德修养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和高远。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寄无锡诸蒋

夜帆起奔牛,乌竿鸣五两。

百年几寒暑,两岁五来往。

竟不到惠山,闲日真难享。

闻道山中泉,煮茗蒙珍赏。

当年京浙递,不洗牛李党。

故人在邑中,乃汉三径蒋。

欲击月下门,正想鼻雷响。

兹山君常到,此约吾又爽。

且复卜后来,归程一阳长。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寄向伯恭

天竺山前昔据鞍,帽峨高屋古袍宽。

发虽比旧十分白,心有忧时一寸丹。

云路正看鸣剑履,君门可早挂衣冠。

为公试草芗林传,归日来纫九畹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寄江东王端明

德人大江南,壶歌温玉帐。

三岁丰年玉,民倚嵩华壮。

政碑满七尺,赐盖高一丈。

平生诗有声,行与李杜抗。

馀力到行草,妙合晋人样。

如此未赐环,颇复辜众望。

前时幕下生,今作倚门肮。

故国动远思,一夜清江涨。

身如龟甲卷,书自鱼乙放。

南风造新凉,爽气来叠嶂。

壶觞得自引,茵鼎保无恙。

愿公介厚禨,中卣调秬鬯。

形式: 古风

寄张子公

政和圣人拜贤书,陛胪春晓传天衢。

集英殿下八百众,一时如公此策无。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诸公贵人愿相识,戒阍走马要君入。

君言不媚有药石,国子先生乃例得。

我亦跪起就穿执,妄意得蒙子公力。

六年一别安宜北,忧患压人气不出。

闻之减米符离日,首阳激贪用一律。

呜呼四海鸣锋镝,白昼豺狼恣吞吸。

帝在奉天颇仓卒,丝纶政渴宣公笔。

缄情远附雪原鹡,愿公来扈巡南跸。

平泉松菊凌霜碧,伐叛亭成燕宾戚。

起居因书问晨夕,宜为苍生调鼎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