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

春半梁山正落花,台衡受律向天涯。

南去猿声傍双节,西来江色绕千家。

风吹画角孤城晓,林映蛾眉片月斜。

已见庙谟能喻蜀,新文更喜报金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春天过半,梁山花开正盛,律法如台衡般公正地施于远方。
沿着南方道路,猿猴哀鸣伴随官员出行,西来的江水环绕着千户人家。
清晨的孤城中,风送来号角声,月牙儿挂在林梢,如同蛾眉轻斜。
已知庙堂之策足以治理蜀地,新的文章又带来了金华的好消息。

注释

春半:春季中期。
梁山:地名,可能指某处风景名胜。
台衡:古代天平,比喻公正的法律。
天涯:极远的地方。
南去:向南行进。
双节:官员出行的仪仗。
蛾眉:形容月牙儿形状。
喻蜀:治理蜀地。
金华:地名,可能指浙江金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天景象,充满了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的气息。开篇“春半梁山正落花”即设定了季节和地点,让人联想到春日里繁花飘零的情景。“台衡受律向天涯”则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台衡指的是高大建筑的平衡与对称,而“受律向天涯”则使人想象到这些高耸的建筑似乎要触及天际。

接着,“南去猿声傍双节”、“西来江色绕千家”两句,通过猿啼和流水的声音,以及春色的变化,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猿声代表了深山幽谷的野趣,而“江色绕千家”则展现了江水带给沿岸居民的宁静与富足。

“风吹画角孤城晓”、“林映蛾眉片月斜”两句描写了清晨和夜晚的景象。“风吹画角”让人联想到古代画家在野外写生的情景,而“孤城晓”则透露出一丝边塞的寂寞与苍凉。接下来的“林映蛾眉片月斜”则是夜晚的描绘,月光通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山溪小径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柔和的氛围。

最后,“已见庙谟能喻蜀”、“新文更喜报金华”两句,则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赞美与期许。诗人似乎已经参观了某座古庙,对于那里的历史故事和智慧给予高度评价;而“新文更喜报金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新文学作品的喜爱,可能是在期待着能够听到关于蜀地(今四川地区)的盛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收录诗词(74)

郎士元(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
  • 生卒年: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相关古诗词

驻节太康

霜叶飞红过夏墟,金风吹雁集荒渠。

鞭挥清渭分流外,目送乌江远树馀。

五子歌声犹在耳,十旬猎迹已成畬。

天时人因堪惆怅,闷对牙旗展簿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咸阳西楼别窦审

西楼回起寒原上,霁日遥分万井间。

小苑城隅连渭水,离宫曙色近京关。

亭皋寂寞伤孤客,云雪萧条满众山。

时命如今犹未偶,辞君拟欲拂衣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

柳陌乍随州势转,花源忽傍竹阴开。

能将瀑水清人境,直取流莺送酒杯。

山下古松当绮席,檐前片雨滴春苔。

地主同声复同舍,留欢不畏夕阳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春宴张舍人宅

懒寻芳草径,来接侍臣筵。

山色知残雨,墙阴觉暮天。

莺啼汉宫柳,花隔杜陵烟。

地与东城接,春光醉目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