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恕朝奉南京签判二首(其二)

朱绂还家罢倚门,留都无事最宜亲。

下车趋走惊邻舍,决狱平反慰老人。

相见只今多邂逅,旧游他日半埃尘。

何年重起扁舟兴,会作东湖十日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身着官服回家后,倚门而立,京城空闲最适合亲近。
刚下车就忙于拜访邻里,判决案件力求公正,让老人们感到安慰。
如今相逢多是偶然,昔日游历之地日后只剩尘埃。
何时能再次兴起乘舟之乐,那时我将成为东湖十日的贵客。

注释

朱绂:古代官员的红色印绶,象征官职。
罢:完毕,结束。
留都:指京城,这里指当时的南京。
宜亲:适宜亲近。
下车:官员下车,表示到地方任职。
趋走:急忙奔走,形容忙碌。
惊邻舍:使邻居惊讶。
决狱:审判案件。
平反:纠正冤案,恢复名誉。
邂逅:不期而遇,偶然相遇。
旧游:过去的游历之地。
埃尘:比喻世事变迁,尘土覆盖。
重起:重新兴起。
扁舟:小船,泛指舟船。
十日宾:连续十日的宾客,形容频繁的交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送张恕朝奉南京签判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人以送别友人张恕赴任南京签判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往昔友情的感慨。

首句“朱绂还家罢倚门”,描绘了张恕卸任归家的情景,暗示了他的官场生涯暂时告一段落,诗人站在门前,似乎在等待好友的到来,流露出对友人的期待和关心。

“留都无事最宜亲”则表达了对京城生活的赞赏,认为在闲暇无事时,与友人相聚最为适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下车趋走惊邻舍,决狱平反慰老人”两句,通过想象张恕到任后忙碌而公正的形象,展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公正执法的决心,以及带给邻里和老人们的安慰。

“相见只今多邂逅,旧游他日半埃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感叹世事变迁,旧日的欢聚如今只能在偶然的相遇中回味,如同尘封的记忆。

最后,“何年重起扁舟兴,会作东湖十日宾”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再次与张恕一同泛舟东湖,共享十日之欢,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相聚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李宪司理还新喻

采芹芹已老,浴沂沂尚寒。

蒯缑长叹息,苜蓿正阑干。

黄卷忘忧易,青衫行路难。

归耕未有计,且复调闲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杜介归扬州

扬州繁丽非前世,城郭萧条却古风。

尚有花畦春雨后,不妨水调月明中。

东都甲第非嫌汝,北牖羲皇自属翁。

清洛放船经月事,急先鶗鴂绕芳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

城中二月不知春,唯有东风满面尘。

归意已随行客去,流年惊见柳条新。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

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侄迈赴河间令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

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

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