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

城中二月不知春,唯有东风满面尘。

归意已随行客去,流年惊见柳条新。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

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城里二月还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只有东风吹过,满面都是尘土。
回家的心意已经随着行色匆匆的旅人离去,时光飞逝,新柳抽芽让我惊讶。
文书堆积何时才能停歇,学问荒废让我对古人感到惭愧。
一顷稻田和三亩竹林的简朴生活,故乡怎能辜负我不愿离开的决心。

注释

城中:城市之中。
东风:春风。
满面尘:满面都是风尘。
归意:回家的心愿。
流年:光阴流逝。
柳条新:新长出的柳条。
簿书:公文、账册。
填委:堆积。
休何日:何时才能停止。
愧古人:对古人感到惭愧。
一顷:一亩的十倍,约等于15亩。
稻田:稻米田。
竹:竹林。
故园:故乡。
何负:怎能辜负。
不收身:不愿离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描绘了春天城中的景象和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首句“城中二月不知春”,以夸张手法写出城内由于繁忙或天气原因,仿佛忽略了早春的到来,只有东风吹过,带走了尘土,暗示了季节的转换。次句“唯有东风满面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东风虽带来春的气息,但城中人却无暇欣赏。

第三句“归意已随行客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友人的归心似乎也随着他一同远去。第四句“流年惊见柳条新”,通过柳条的新绿,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第五、六句“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诗人感慨自己被琐事(簿书)所困,无法静心学习,深感愧对前贤。最后两句“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以田园生活为理想寄托,表达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能够回归自然、放下官场束缚的祝愿。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寓情于景,既有对友人的惜别,也有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苏辙深沉的人生感慨。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侄迈赴河间令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

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

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其一)

东夷从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

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

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其二)

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

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

平地谁言无崄岨,仁人何处不安全。

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青州签判俞退翁致仕还湖州

不作清时言事官,海邦那复久盘桓。

早依莲社尘缘少,新就草堂归计安。

富贵暂时朝露过,江山故国水精寒。

宦游从此知多事,收取《楞伽》静处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