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一雨三秋色,萧条古寺间。

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

白日生新事,何时得暂闲。

将知老僧意,未必恋松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一场秋雨带来三种不同的景色,落在古老的寺庙之间显得萧瑟凄凉。
我无端地登上水阁,却发现这里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山水。
白天总是带来新的事物,但何时才能得到片刻的清闲呢?
想要理解老僧的心境,也许他并非真的留恋山中的宁静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新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宁静的意境。诗人在古寺间漫步,登上水阁,似乎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感觉亲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精神上的寄托。

“一雨三秋色”一句,便将全诗的情调设定为淡远而清新,通过一场细雨洗刷后的世界,展现了诗人眼中的三季变换。萧条古寺间的景象,不仅是外在环境的写实,更暗示了一种时间流转带来的静谧与沉淀。

“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则表明诗人在这古老建筑中找到了归属感。水阁不只是一个景观,它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避风港湾。这里的“有处”,指的是那份难以言说的亲切与熟悉,正如同对家乡的依恋。

“白日生新事”一句,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生活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对于新的开始和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的积极心态。然而紧接着的“何时得暂闲”,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片刻宁静的渴望与追求。

最后,“将知老僧意,未必恋松关”一句,不仅是对寺中老僧智慧的一种体认,也是诗人自身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思考。这里的“老僧意”,可能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达观世事的心境。而“未必恋松关”,则意味着虽然诗人在此地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但他并非完全沉迷于此,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超越尘世烦恼、达到心灵自在的一种追求。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题仇处士郊居

江南景簇此林亭,手板蓝裾自可轻。

洞里客来无俗话,郭中人到有公情。

闲敲岩果呼猿接,时钓溪鱼引鹤争。

笑我有诗三百首,马蹄红日急于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历山舜祠

昔舜曾耕地,遗风日寂寥。

世人那肯祭,大圣不兴妖。

殿宇秋霖坏,杉松野火烧。

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题开元寺门閤

一登高阁眺清秋,满目风光尽胜游。

何处画桡寻绿水,几家鸣笛咽红楼。

云山已老应长在,岁月如波祗暗流。

唯有禅居离尘俗,了无荣辱挂心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

天生仙桧是长材,栽桧希逢此最低。

一自旧山来砌畔,几番凡木与云齐。

回无斜影教僧踏,免有闲枝引鹤栖。

今日偶题题似着,不知题后更谁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