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中秋月明、长江流淌的壮丽画面。"明月满沧洲"一句,设定了整个场景的氛围,月亮洒落在江中的沙洲上,光彩耀眼。紧接着的"长江一意流"则是对长江奔腾不息的一种描写,它传达了一种永恒与强大的力量。
诗人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更何人、横笛危楼"的情景,这里的"横笛"和"危楼"都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仿佛是对那份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情感与后文中提到的"天地不知兴废事"相呼应,都表达了一种超越世间变迁、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而接下来的"三十万、八千秋"则是在时间的维度上加深了这种超脱,它暗示着历史的悠久与人类生命的短暂,进一步强化了那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至于"落叶女墙头。铜驼无恙不。看青山、白骨堆愁"等句,则是对过往沧桑的一种回顾和感慨。这里的"落叶"与"白骨"都是时间流逝、生命消亡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哀伤。
最后两句"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则是诗人在面对这片刻骨铭心的历史遗迹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他似乎在问自己,在这样一个被时间磨损殆尽的世界里,还有什么值得去追寻和探索。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历史的一种深刻感悟。它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是一次心灵的自我对话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