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的作品,标题为《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其一)》。诗中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滁州担任地方官时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要知滁上兴如何,养拙偷安幸亦多。”这里,“滁上”指的是滁州,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滁州生活的满足与喜悦,以及在这里能够享受一种隐逸自在的生活。"养拙"意味着不求进取,不争名利,而是保持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偷安”则指的是在平静中寻找幸福,避开世俗纷扰。
“小郡既无衣袄使,丰年兼有裤襦歌。”这两句诗反映了滁州官员生活的简单与富足。"小郡"即小县城,"无衣袄使"意味着没有繁重的税收任务;“丰年”指的是农业丰收的年份,而“兼有裤襦歌”则是说在这样的好年景中,人们还能享受到穿上新装束和唱歌的欢乐。
“公馀处处携山屐,官酝时时泛海螺。”这两句诗描述了作者作为地方官员的日常生活。"公馀"即公共的休息之地,"携山屐"意味着在闲暇时光带着锄头去田野劳作;“官酝”指的是官府酿造的酒,而“泛海螺”则是说有时还会乘船泛舟,用海螺作为乐器。
最后两句,“病眼白头唯醉睡,朝廷好事不闻他。”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一种逃避态度。"病眼"可能是形容诗人自己视力衰退或心灰意冷的状态;“白头”则象征着年老和沧桑;而“唯醉睡”意味着通过饮酒和睡眠来忘却烦恼。最后,“朝廷好事不闻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之事的漠视态度,宁愿远离那些喧嚣与纷争。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幽默感、自在心态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位地方官员对平凡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于仕途浮华的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