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段诗描绘了一位新嫁娘进入婆家后,亲自动手烹饪的场景。她在厨房里洗净双手,准备制作羹汤。然而,她对于婆家的食物口味尚未熟悉,因此先让小姑去尝一尝,以确保菜肴的味道能够符合家里的喜好。这不仅展现了新嫁娘的勤劳和谨慎,更体现了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家庭成员饮食习惯的适应。
诗中使用了“三日入厨下”来表明时间,强调这是她进入这个新环境后的第三天。她已经开始尝试融入家庭生活,并且积极地想要贡献自己的劳动。这不仅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体现,也是对婚姻生活中相互适应的一种描绘。
“洗手作羹汤”则具体展示了她的行动,羹汤是一种古代的食物,可能类似于现代的羹或者羹菜,这里凸显了新嫁娘的烹饪技艺和她的勤劳。同时,“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则透露出她对家庭成员口味的关注,以及她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小心谨慎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新媳妇对于家庭和谐以及与公婆、小姑等人的关系处理上的细心考虑。
不详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去路何词见六亲,手中刀尺不如人。
可怜池阁秋风夜,愁绿娇红一遍新。
眼暗没功夫,慵来剪刻粗。
自看花样古,称得少年无。
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来白碗中。
这度自知颜色重,不消诗里弄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