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隐者

俗驾不曾到,瘦筇时复携。

肺肝清涧饮,鬓发老岩栖。

野巷犹鸡犬,春城自鼓鞞。

未应人世外,别有武陵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平常的车马未曾来过,我常拄着瘦竹杖漫步。
在清澈的山涧中洗净肺腑,头发斑白如在岩石上栖息。
野外小巷仍有鸡犬声,春天的城市自然有鼓乐声。
这里并非世外桃源,但也另有像武陵溪那样的隐秘之处。

注释

俗驾:平常的车马,指世俗的来访者。
瘦筇:瘦竹杖,形容竹杖细长且轻便。
肺肝:比喻内心深处,此处指肺腑。
鬓发:鬓角和头发,代指人的年龄和外貌。
岩栖:栖息于岩石,形容隐居生活。
鼓鞞:鼓乐声,古代军中的乐器,也指城市中的喧嚣。
武陵溪: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地名,象征隐居的宁静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天台山的高人形象。"俗驾不曾到,瘦筇时复携",表达了隐者远离尘世喧嚣,常持竹杖独行山间,过着简朴的生活。"肺肝清涧饮,鬓发老岩栖",写其以山泉为饮,头发斑白而选择在岩石间栖息,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

"野巷犹鸡犬,春城自鼓鞞"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宁静的田园生活,即使是最基本的鸡犬声,也显得格外和谐,与外界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未应人世外,别有武陵溪",暗含桃花源般的意境,暗示这里并非真正的人世之外,而是有着如陶渊明笔下武陵溪般隐秘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远离尘嚣、亲近自然、心境清静的隐者形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世界的疏离。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方玄英故居

舣舟鸬鹚港,白云满高原。

借问玄英居,遗搆无复存。

精灵几百载,山鬼凭幽昏。

独遗文字香,隐隐草树根。

转盼东山麓,彷佛见柴门。

啼猿助悽恻,亦复销我魂。

渔父促归桡,牛羊下前村。

长揖者谁子,未识情已温。

云十有六叶,咸通之耳孙。

缅思幽人后,风雅天所敦。

相携就茅屋,一笑酌瓦尊。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王德辅邀饮新醅予与陈用宾老辄先醉座上分韵得水字

朔风号枯林,吹寒入肌髓。

江湖客影孤,况复怀万里。

白战不持铁,何以破愁垒。

惟有无功乡,岁暮足可恃。

良朋邀我游,瓦盘列山卉。

轧轧鸣珠泉,滟滟浮翠蚁。

初疑变气候,渐觉忘我尔。

一觞复一觞,颓然两衰齿。

桓桓诸少年,互爵方未已。

虽醉不敢哗,谐谈亦书史。

所以柴桑翁,浊醪有妙理。

我渴梦西泠,攀条嚼冰蕊。

醒来步虚廊,天空月在水。

形式: 古风

东山渡次胡汲古韵

客来持酒洒烟霏,空想高风意欲飞。

老洞藏云安石卧,孤舟载雪子猷归。

一川白鸟自来去,千古青山无是非。

欲上危亭愁远眺,废陵残树隔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题秋庭晨课图为汪季辛

我亦人间失母人,秋庭题画更酸辛。

拒霜红后花如昨,率野黄时草不春。

经国四方成晚孝,为儿一日识天伦。

固知锡类君能及,应念征夫各有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