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高道中作

云埋树林远,雨添山色重。

我马自知行,秋风更相送。

悠悠邹鲁间,此意将谁共。

明朝是别离,想此如残梦。

形式: 古风

翻译

云雾笼罩着远处的树林,雨水使山色显得更加深沉。
我的马儿自然明白前行的方向,秋风也仿佛在陪伴着我们同行。
在这邹鲁之地漫游,这份离别的感慨与谁共享呢?
明天就要分别了,想到此情此景,就像一场未醒的残梦。

注释

云埋:形容云雾浓厚,遮蔽了视线。
树林远:远方的树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雨添:雨水使得山的颜色更加深重。
邹鲁间:指代古代的儒家文化区域,邹为孟子故乡,鲁为孔子故乡。
此意:指离别的感触或思绪。
残梦:比喻未完全清醒的梦境,暗示对离别的深深不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奉高道中的情景。首句“云埋树林远”,通过云雾缭绕的景象,展现出道路的幽深与远方树林的朦胧,给人一种深远而静谧的感觉。次句“雨添山色重”,进一步渲染了湿润的环境,使得山色更加浓重,增添了旅途的沉重感。

“我马自知行”四字,以马的前行暗示诗人的孤独旅程,同时也寓言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对未知的探索。接下来,“秋风更相送”,秋风不仅带来了凉意,也仿佛在陪伴诗人,增添了离别的哀愁。

“悠悠邹鲁间,此意将谁共”表达了诗人身处儒家文化发源地邹鲁之地,对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找不到共鸣者的感慨。最后一句“明朝是别离,想此如残梦”,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分别,让诗人的心境如同残梦般恍惚,充满了离别的惆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色和旅程细节,展现了诗人孤独的旅程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思考,以及即将别离的伤感。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始到无极作

徂岁若飞羽,去矣不可招。

谅积寒暑多,我发觉翛翛。

是身一枯木,引忧自焚烧。

河山再游宦,乡国梦魂劳。

友朋不敢思,得意在本朝。

弟妹天一方,披衣泣中宵。

介拙取如此,罪侮肯相饶。

眷言此邦人,不与我逍遥。

五日无羊俎,十日无鱼庖。

懒我蔬菜惯,妻儿嗔呶呶。

亦有寝食地,肘申瓦叹摇。

政自不容膝,如彼风后巢。

当此仲夏时,何以谢炎歊。

前闻严君平,气和生凉飙。

但恐此语欺,古道久可嘲。

平生鄙潘岳,怀县复郁陶。

靖节真吾师,一去何超超。

终期不自堕,赋诗畔牢骚。

形式: 古风

实纪二十韵

双庙之前扁舟舣,太原失守胡尘起。

铁马渡河京城闭,堤上奔亡如磨蚁。

不是清河早腹兵,千舻万舳去何已。

百家相逢不相识,同声叹言有如此。

阉贯枭颅一日间,地下未应有馁鬼。

董卓灯脐照傕泛,禄山肠流盛安使。

京不及刑家自全,黼弗显诛恩尚委。

杨炎终报元载雠,微之实同宗闵耻。

政刑既弃胡虏盛,中国不尊招讪毁。

尊名重器假狗彘,公卿何人是知理。

嗟予老病岂乐生,实抱忠谋难须死。

亦尝奏对明光殿,寒饥徒步荆棘里。

面风背日若有待,前有戎车后妻子。

戎车不断顿都城,元戎一言左右以。

遥有人家投宿无,骨肉夜饭无钝齿。

不嗟五日不颒面,但怜一夜灯花喜。

庶几明发脱盗手,复见皇威振遐迩。

庙堂再见谢太傅,奕棋未罢风尘弭。

前夜客投佛寺晚,全家冻泣木鱼底。

我今朝夕幸已多,闻见纷纷聊实纪。

形式: 古风

庚子冬至祭鼎阁差充太祝致斋于内西廊待漏院以近法物库有火禁甚严不胜昼夜寒苦辄成长言

至日为客昔人叹,况乃客次在斋宫。

斋宫所寓有火禁,冰食霜寝多凄风。

丰屋高悬日不到,未信一阳生是中。

尝闻鼎以大祭祀,未闻祭鼎陈笙镛。

兹焉祭鼎戒群吏,古也拜灶劳皇躬。

森森鼎阁祚厥西,矗矗明堂配自东。

天子万岁调元象,岁岁年年为祝工。

形式: 古风

忽蒙秀实内黄贤尉寄书期许稠至有经世之语辄代书为谢

岁宴慕群侣,鱼鸟各知息。

故人音书来,怜我此时忆。

忠言开靡靡,岂但问寝食。

我有山耕愿,久矣君已得。

中道忽献书,明时思自立。

一官虽漫与,颇知民苦疾。

豺狼不当路,雨露发天秩。

植杖听班诏,去暴看甲乙。

闾阎心欲速,廊庙虑匪棘。

恨不死褚渊,叹嗟起安石。

固云小人鄙,未易君子识。

悠悠定谁堪,世事儿女剧。

君才雄且锐,欲振排云翮。

但恨张公子,蹶蹶难与适。

功名良可图,燕然铭谩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