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怀抑之也抑之之赠既尝答以三诗意若有歉焉是以赋也(其三)

美人隔江水,彷佛若可睹。

风吹蒹葭雪,飘荡知何处?

美人有瑶瑟,清奏含太古。

高楼明月夜,惆怅为谁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想象的画面。诗人以“美人隔江水”开篇,巧妙地运用了空间的距离感,营造出一种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意境。江水仿佛成了情感的阻隔,美人虽在眼前,却如同远在天边,难以触及。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

接着,“风吹蒹葭雪,飘荡知何处?”一句,通过自然界的风和雪,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距离感和不确定性。风中的芦苇和雪花,随风飘荡,无迹可寻,象征着美人行踪的不可预测,以及诗人对她的思念和追寻的迷茫。

下半部分,诗人转而描写美人所拥有的瑶瑟,以及她演奏时所蕴含的古老韵味。“美人有瑶瑟,清奏含太古。”瑶瑟,古代的一种乐器,以其音色清越著称。美人弹奏瑶瑟,其音乐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回到了远古时代,充满了神秘与庄重。这不仅展现了美人的才情与高雅,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高楼明月夜,惆怅为谁鼓?”将场景转换至夜晚的高楼之上,一轮明月高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在此设问,高楼上的音乐是为谁而奏,是为远方的美人,还是为自己的孤独与惆怅?这一问,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情感、距离与自我反思的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与对话。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其一)

梦与故人语,语我以相思。

才为旬日别,宛若三秋期。

令弟坐我侧,屈指如有为。

须臾湛君至,崔子行相随。

肴醑旋罗列,语笑如平时。

纵言及微奥,会意忘其辞。

觉来复何有,起坐空嗟咨。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其二)

起坐忆所梦,默溯犹历历。

初谈自有形,继论人无极。

无极生往来,往来万化出。

万化无停机,往来何时息。

来者胡为信,往者胡为屈?

微哉屈信间,子午当其窟。

非子尽精微,此理谁与测?

何当衡庐间,相携玩义《易》。

形式: 古风

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其三)

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

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

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

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

邈彼二三子,惄焉劳我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

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

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

投荒自识君恩远,多病心便吏事閒。

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