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十月蕈

佳蕈出何许,南山白云根。

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

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

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

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

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

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

栮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

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食十月蕈》由宋代诗人汪藻创作,描绘了对食用秋冬季采摘的香菇的赞美与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香菇从生长到食用的全过程,以及其独特的风味和对人的影响。

首句“佳蕈出何许,南山白云根”,开篇即点明香菇生长于山间云雾缭绕之处,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清新的自然环境。接着,“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描述了采摘者的辛勤劳动,他们深入云雾之中,翻动落叶寻找珍贵的香菇。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运用比喻手法,将香菇比作细小的玉石,既形象地描绘了其娇嫩的质地,又突出了其数量之多。香菇内部蕴含着烟霞之气,外表则与土壤隔绝,强调了其纯净与独特。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表达了食用香菇时的美妙体验,无论是作为菜肴还是日常饮食,都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和温暖。接下来,“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通过对比昔日贵族对肉类的偏好,反衬出香菇的美味和尊贵地位。

“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指出香菇虽为珍馐,却因远离都市,难以被广泛品尝。然而,它能赋予生活五味调和的滋味,让乡村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其美味。

最后,“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栮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表达了诗人对香菇的喜爱,即使年老归乡,也每日享受其美味,不再向往其他食物。他将香菇视为生活的甘甜,不再羡慕那些昂贵的肉类,甚至不屑于谈论其他食物,只愿在香菇的陪伴下度过余生。

整首诗通过对香菇的赞美,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还蕴含了对自然、生活和美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寄余仲诚

千岩雪齐消,烟日暧春事。

端忧昧佳节,独宿松下寺。

绕屋泉雨鸣,焚香户深闭。

残僧荷锄出,幽鸟下庭戏。

将期道心复,敢惬栖遁志。

起望吾家云,风清雁成字。

形式: 古风

古镜行

我有辟邪镜,得之咸阳宫。

其阴为天池,一母将九龙。

旁书负图字,土蚀如旋虫。

缄以骇鸡珍,妙极倕之工。

请言照远近,十里秋毫空。

岂不鉴脂泽,所贵肝胆通。

问谁为此器,太古非人功。

客闻重叹息,意欲窥灵踪。

高台不辞倚,恐客难称容。

绳穷匣半启,四室来悲风。

日车当昼留,羞涩如顽铜。

森然发上指,凛若临霜锋。

我还抚客手,此岂世宝同。

挥泪两无言,掩镜鞶囊中。

形式: 古风

次高邮军

小雨静林麓,鹁鸪相应鸣。

移舟漾清浅,薄晚荷风生。

归鸟尽双去,潜鱼时一惊。

菰蒲若无人,渺渺炊烟横。

艇子楫迎我,携鱼荐南烹。

月出殊未高,疏林隐微明。

依投会有处,斗挂天边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避地函亭野步

今日幸无雨,天空出遥岑。

行行不知疲,遂至春江浔。

汲路转篱落,人家在桑阴。

平畴涨清波,陇麦如人深。

沟畎戏凫鹜,新蒲映浮沈。

我生本樵渔,对此谐初心。

风物岂不好,悲来自难任。

胡尘暗中原,四海如惊禽。

黄屋狩万里,两宫隔辰参。

龙腾鼎湖阔,月晦星河深。

宇宙有倾覆,兹游岂岖嵚。

消忧赖浊醪,太息谁能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