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行

我有辟邪镜,得之咸阳宫。

其阴为天池,一母将九龙。

旁书负图字,土蚀如旋虫。

缄以骇鸡珍,妙极倕之工。

请言照远近,十里秋毫空。

岂不鉴脂泽,所贵肝胆通。

问谁为此器,太古非人功。

客闻重叹息,意欲窥灵踪。

高台不辞倚,恐客难称容。

绳穷匣半启,四室来悲风。

日车当昼留,羞涩如顽铜。

森然发上指,凛若临霜锋。

我还抚客手,此岂世宝同。

挥泪两无言,掩镜鞶囊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古镜行》是宋代诗人汪藻的作品,通过描述一把古老的辟邪镜,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工艺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诗开篇即以“辟邪镜”引入,点明主题,随后详细描绘了这把镜子的构造与特点:“得之咸阳宫。其阴为天池,一母将九龙。”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镜子的背面比作天池,中央有一母龙引领九条小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镜子的精美与神秘。接着,“旁书负图字,土蚀如旋虫。”描述了镜子边缘刻有负图文字,历经岁月侵蚀,如同旋转的虫迹,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古代文明的痕迹。

“缄以骇鸡珍,妙极倕之工。”则赞美了这把镜子的制作工艺,将其比作珍贵的骇鸡珍,显示出其工艺之精妙。接下来,“请言照远近,十里秋毫空。”进一步强调了镜子的照物能力,即使在十里之外,也能清晰地看到细微的秋毫,表现了其卓越的光学效果。

“岂不鉴脂泽,所贵肝胆通。”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镜子的功能与价值,不仅能够照见人的外貌,更能映照人心,揭示出镜子深层的象征意义。最后,“问谁为此器,太古非人功。”提出疑问,表达了对这把镜子背后工艺与智慧的敬仰,暗示了它可能蕴含着超越人类创造的力量。

“客闻重叹息,意欲窥灵踪。”描绘了访者对这把古镜的赞叹与好奇,想要探寻其背后的灵异之处。“高台不辞倚,恐客难称容。”则通过访者的反应,进一步烘托了古镜的非凡魅力。“绳穷匣半启,四室来悲风。”描述了打开古镜匣子时的情景,伴随着悲凉的风声,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哀伤的氛围。“日车当昼留,羞涩如顽铜。”将太阳比作日车,在镜子前停留,显得羞涩而僵硬,形象地表现了镜子的反光效果。“森然发上指,凛若临霜锋。”形容镜子反射出的光芒令人毛骨悚然,仿佛面对寒霜锋利的刃口。“我还抚客手,此岂世宝同。”诗人亲自抚摸访者的手,表达对这把古镜的珍视,认为它远非世间普通的宝物。“挥泪两无言,掩镜鞶囊中。”最后,诗人与访者相对无言,只能以泪水表达对古镜的不舍,最终将它收于鞶囊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古镜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哲学性探讨。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次高邮军

小雨静林麓,鹁鸪相应鸣。

移舟漾清浅,薄晚荷风生。

归鸟尽双去,潜鱼时一惊。

菰蒲若无人,渺渺炊烟横。

艇子楫迎我,携鱼荐南烹。

月出殊未高,疏林隐微明。

依投会有处,斗挂天边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避地函亭野步

今日幸无雨,天空出遥岑。

行行不知疲,遂至春江浔。

汲路转篱落,人家在桑阴。

平畴涨清波,陇麦如人深。

沟畎戏凫鹜,新蒲映浮沈。

我生本樵渔,对此谐初心。

风物岂不好,悲来自难任。

胡尘暗中原,四海如惊禽。

黄屋狩万里,两宫隔辰参。

龙腾鼎湖阔,月晦星河深。

宇宙有倾覆,兹游岂岖嵚。

消忧赖浊醪,太息谁能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其一)

幽人独夜时,潮落西川根。

渡口橹声急,一江烟雨昏。

城头短长更,不寐听谯门。

趺坐数千息,焚香待朝暾。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其二)

暑退潦亦收,潇湘净如染。

时观自跳鱼,冲破青琬琰。

纤纤初弦月,不受薄云掩。

近村应渐寒,已有鸦数点。

形式: 古风 押[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