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部同作

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

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

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

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

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

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

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

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

筌忘心已默,磬发夜何其。

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在宁静的年末,道士来访共度隐居时光。
独自与寒冷的山告别,行将踏入傍晚飘雪的时节。
辞别汉朝君主,在柏树环绕的官署,寄寓于竹林寺庙中等待潜心修道的师父。
知道你准备好迎接我,打开门扉的笑容却显得我来得太迟。
傍晚的台阶上雨水充足,寒冷的风吹过松树枝头。
理清世俗纷扰,研读佛经疑惑顿消。
长久以来承蒙皇命,也曾写下如碧空般高远的诗篇。
你的允诺让我惊讶,我们的风流往事令人回味。
放下捕鱼的工具,心中已无言,夜晚的磬声格外清晰。
希望能与你结伴同行,无论去往何处名山胜地。

注释

人闲:宁静的人间。
岁晚:年末。
道者:修道之人。
幽期:隐居的约定。
寒山:寒冷的山。
柏台:官署,此处指朝廷。
潜师:潜心修道的法师。
荷策:手持书卷。
开门笑我迟:以笑容迎接迟到的我。
暮阶:傍晚的台阶。
梵字:佛经中的文字。
黄纸诏:皇帝的诏书。
碧云诗:比喻高远的诗篇。
风流话:美好的回忆或故事。
筌忘:忘记世俗的工具。
磬发:磬声响起。
求羊侣: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状态。开篇“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表达了在年纪渐长的人闲适时光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向往。“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则描绘了一种孤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显示出诗人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

“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两句中,“柏台”、“汉主”可能指代古人的隐逸之地,而“竹寺”、“潜师”则象征着一种清高脱俗的生活方式。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与自谦之情,显示出诗人对朋友间情谊的珍视。“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则描写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萧瑟的自然景象,加深了整体诗歌的淡远意境。

“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两句中,“理辩”可能指的是对佛教经典的研读与理解,而“尘心妄”、“梵字疑”则表现出诗人对于世间纷扰和佛法奥义的思考与探究。

“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可能指的是诗人受到朝廷征召,或是对往日文学创作的回忆,这些经历都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则表达了一种突然之间的理解与共鸣,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寻。

“筌忘心已默,磬发夜何其”两句中,“筌忘心已默”可能意味着内心世界的平静,而“磬发夜何其”则是对夜晚寂寞之时的一种感慨。

最后,“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追寻生命中的意义和美好。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探究,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44)

皇甫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 籍贯:润州丹阳
  • 生卒年:785

相关古诗词

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

欲向幽偏适,还从绝地移。

秦官鼎食贵,尧世土阶卑。

戟户槐阴满,书窗竹叶垂。

才分午夜漏,遥隔万年枝。

北阙深恩在,东林远梦知。

日斜门掩映,山远树参差。

论道齐鸳翼,题诗忆凤池。

从公亦何幸,长与佩声随。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王相公赴幽州

台衮兼戎律,勤忧秉化元。

凤池东掖宠,龙节北方尊。

长路山河转,前驱鼓角喧。

人安布时令,地远荅君恩。

暮日平沙迥,秋风大旆翻。

渔阳在天末,恋别信陵门。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送汤中丞和蕃

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

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

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

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

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

莫嗟行远地,此去荅恩私。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和西蕃使

白简初分命,黄金已在腰。

恩华通外国,徒御发中朝。

雨雪从边起,旌旗上陇遥。

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

寒路随河水,关城见柳条。

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

形式: 排律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