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汤中丞和蕃

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

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

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

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

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

莫嗟行远地,此去荅恩私。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继承了美好的中央使命,天意使他闻名于异国
已经传播了尧帝的恩泽,又述说着汉朝的威严
在陇上应当回首往事,黄河源头再次疾驰
独自面对高峰询问随从,空旷沙漠中看见旗帜飘扬
春天的草木唤起思乡之情,边城的旅人梦境变换
不必哀叹行程遥远,这次出行是为了报答恩情

注释

继:继承。
好:美好。
中司:中央使命。
天心:天意。
外国:异国。
尧雨露:尧帝的恩泽。
汉威仪:汉朝的威严。
陇上:陇山之上。
回首:回首往事。
河源:黄河源头。
徒御:随从。
空碛:空旷沙漠。
旌麾:旗帜。
春草乡愁:春天引发的思乡之情。
旅梦:旅行中的梦境。
行远地:行程遥远。
荅:报答。
恩私:恩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曾的作品,名为《送汤中丞和蕃》。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远行朋友的惜别之情以及对边疆壮丽景象的描绘。

“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一种超脱世俗、胸怀广阔的意境。诗人以"好中司"为起点,指代自己处于一个理想化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出去,能够洞察到远方异域的情况。

“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这里借用了尧舜时代的雨露比喻天恩,以及汉朝的威仪来赞美对方的德行和行为。这种手法在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通过历史典故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怀旧的情绪。"陇上"指的是边疆之地,而"应回首"则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回望之情;"河源复载驰"则是说河流的起点又重新充满了水,暗示着时间的轮回和自然的永恒。

“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这两句通过对山峰和旌旗的描写,强调了边塞的荒凉与壮观,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苦。"孤峰"形象给人以孤独、坚挺之感,而"徒御"则是问及对方在远方的行踪;"空碛见旌麾"则是说在辽阔的沙碛中,看到了军队的旗帜。

“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这里通过对春天草木萌发和边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的思念以及对于行者所承载的情感。"春草"象征着生机与怀旧,而"乡愁起"则是说这种情感在心中升腾;"边城旅梦移"则表明这些情感随着旅人的移动而转换。

“莫嗟行远地,此去荅恩私。”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劝慰朋友不要叹息于长途跋涉,并暗示了此次离别后彼此间的情谊将更加深厚。"莫嗟"是劝说之词,而"行远地"则是对旅程艰辛的描写;"此去荅恩私"则表达了一种友情的坚定和私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观与军旅生活的细腻描绘,抒写了诗人对于远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彼此情谊的珍视。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反映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理想化追求和胸怀。

收录诗词(44)

皇甫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 籍贯:润州丹阳
  • 生卒年:785

相关古诗词

送和西蕃使

白简初分命,黄金已在腰。

恩华通外国,徒御发中朝。

雨雪从边起,旌旗上陇遥。

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

寒路随河水,关城见柳条。

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送徐大夫赴南海

旧国当分阃,天涯荅圣私。

大军传羽檄,老将拜旌旗。

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何年谏猎赋,今日饮泉诗。

海内求民瘼,城隅见岛夷。

由来黄霸去,自有上台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赠鉴上人

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树色依禅诵,泉声入寂寥。

宝龛经末劫,画壁见南朝。

深竹风开合,寒潭月动摇。

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