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其十五)

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

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

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此诗《咏古(其十五)》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创作。诗中描绘了历史人物陈王和鲁儒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礼乐和儒家思想的坚守与实践。

首句“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点明了主角之一鲁儒因不满而对陈王表达愤慨。接着,“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描述了鲁儒在困境中仍坚持携带象征礼仪的物品,最终与陈王一同走向灭亡的命运。这反映了坚守原则与理想在现实中的艰难与牺牲。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表明即使是普通人,如果建立正义,也能团结众人。这里强调了个人信念的力量,即使力量微小,也能汇聚成强大的集体意志。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指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缙绅(即士大夫阶层)应倡导并维护这些传统。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提到陈王也是孔子门徒,能够理解孔子的教诲。这表明尽管陈王最终失败,但他的行为依然体现了对儒家智慧的尊重与追求。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说明陈王在政权建立之初就重视教育,设立博士官作为知识与学术的领导,以甲(可能指某种制度或标准)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强调了陈王在选拔人才时优先考虑儒学学者,这使得文学与学术领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

最后,“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表达了对陈王因采取军事行动而导致失败的惋惜之情。整个诗句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信念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屈大均对历史深刻的理解与反思。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咏古(其十六)

仓海君何人,家能畜力士。

金椎误中时,秦王魄已褫。

报雠虽未成,天下兵以起。

功为陈项先,豪俊闻皆喜。

贼在下邳中,无人言孺子。

从容得步游,任侠惊闾里。

老人教强忍,命之下取履。

岂有王者师,而为血气使。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咏古(其十七)

不忍杀沛公,使之得天下。

英雄有至情,难忘妾与马。

亡我实繇天,知命乃无假。

慷慨泣数行,实为红颜者。

王霸如浮云,功名羞苟且。

仓皇垓下歌,直可继骚雅。

斯是国殇篇,三军和者寡。

悲风起帐中,杀气横原野。

河汉惨无光,痛饮过三斝。

自刎报父兄,江东泪同洒。

善败能从容,功亦在区夏。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咏古(其十八)

荥阳诸女子,功与纪信似。

夜出冒楚围,披甲为战士。

楚军似刈刍,血流作渠水。

君王既无兵,妇女相驱使。

幸有三千人,可以代披靡。

楚军虽受欺,流涕亦不止。

妾命甘如尘,得无大王耻。

自古战争中,国殇宁有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咏古(其十九)

淮阴不悖汉,忠信天下知。

可惜智绝人,乃为儿女欺。

当帝至楚时,淮阴能识几。

相携钟离昧,逃于东海湄。

弃王如敝屣,神龙不受羁。

远追范大夫,近为留侯师。

岂非明哲者,超然有道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