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偈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

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形式: 偈颂

翻译

草木也有它们的本性,与我并无不同。
如果我也像草木一样,修道无需特定时刻。
世人未能理解,追求大道时反而责怪大道。
可悲这些人,身处宝藏之地却得不到宝藏。

注释

性:本性,特性。
不别:没有区别。
会道:理解,领悟。
嗔道:责怪,抱怨大道。
宝:指宝贵的东西,这里可能指道或智慧。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名为《道情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宗思想和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认为自然万物皆有其本性,与人类并无区别。这反映了禅宗强调顺应自然、超越生死之见的哲学思想。同时,这也隐含着对世俗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割裂的批评。

"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这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这种观点,表明如果人类能像草木那样顺应自然,不受外界干扰和束缚,那么达到道的境界就不会有时间上的限制。这是对传统修行观念的一种颠覆。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悲哀,世人不理解禅宗所指的“道”,反而对之产生误解和敌意。这里的“道”是指禅宗中追求的心灵自由与真理。

最后两句 "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不能领悟禅宗教义、错过生命中宝贵机遇的人们的哀叹。这里的“宝山”可以理解为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而这些不懂得珍惜自己内在价值的人,正如同身处宝山却不知去挖掘一般。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草木自然生长状态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表达了禅宗对于顺应自然、超越世俗束缚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不理解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们的同情和哀叹。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塞上曲二首(其一)

锦袷胡儿黑如漆,骑羊上冰如箭疾。

蒲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

单于右臂何须断,天子昭昭本如日。

一握黳髯一握丝,须知只为平戎术。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塞上曲二首(其二)

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

今年深入于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

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

甲穿虽即失黄金,剑缺犹能生紫气。

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

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

形式: 古风

蒿里

兔不迟,乌更急,但恐穆王八骏,著鞭不及。

所以蒿里,坟出蕺蕺。气凌云天,龙腾凤集。

尽为风消土吃,狐掇蚁拾,黄金不啼玉不泣。

白杨骚屑,乱风愁月。折碑石人,莽秽榛没。

牛羊窸窣,时见牧童儿,弄枯骨。

形式: 古风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

玉节金珂响似雷,水晶宫殿步裴回。

祗缘支遁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

帝释镜中遥仰止,魔军殿上动崔巍。

千重香拥龙鳞立,五种风生锦绣开。

宽似大溟生日月,秀如四岳出尘埃。

一条紫气随高步,九色仙花落古台。

谢太傅须同八凯,姚梁公可并三台。

登楼喜色禾将熟,望国诚明首不回。

驾驭英雄如赤子,雌黄贤哲贡琼瑰。

六条消息心常苦,一剑晶荧敌尽摧。

木铎声中天降福,景星光里地无灾。

百千民拥听经座,始见重天社稷才。

形式: 排律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