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程瑰

识尽公卿更食贫,苍髯瘦骨走京尘。

高谈亦与时多忤,屡中方知术有神。

前会渺茫浑不记,远游萧索复相亲。

疑公别得壶中趣,回首人间二十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见识过达官贵人后反而觉得贫困生活更可贵,满头白发、身形消瘦的他在京城风尘仆仆。
高谈阔论常常与世俗相悖,多次经历后才深知其中的智慧深不可测。
之前的聚会记忆模糊,遥远的旅行虽然孤寂却倍感亲切。
我怀疑你另有所得,那是在尘世之外的乐趣,回首过去,已有二十年光阴。

注释

识尽:经历过。
公卿:高级官员。
更:反而。
食贫:过着贫困的生活。
高谈:高谈阔论。
忤:违背。
术:学问或技巧。
神:非凡或深奥。
渺茫:模糊不清。
浑:完全。
不记:记不清楚。
远游:长途旅行。
萧索:孤寂。
亲:亲近。
壶中趣:道家所说的壶中天地,指超脱尘世的乐趣。
回首:回顾。
人间:尘世。
二十春:二十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经世事的学者形象,通过对其外貌和精神状态的刻画,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一种生活态度。

“识尽公卿更食贫,苍髯瘦骨走京尘。” 这两句描写了一位饱经世事、身材消瘦的老者,他的胡须已然灰白,骨骼突出,但他依旧不懈地在京城的尘土中奔波。这里的“食贫”暗示了诗人对这位学者的同情和敬意,认为他的精神世界远比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高谈亦与时多忤,屡中方知术有神。” 这两句表明这位老者虽然经常因为自己的高谈而与世俗观念发生冲突,但每当他沉浸于自己的学问之中时,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的学问中蕴含的神韵。这里的“屡中”和“术有神”都在强调这位学者超凡脱俗的境界。

“前会渺茫浑不记,远游萧索复相亲。”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与这位老者的往昔交往,虽然早年聚首时光已然模糊,但如今在遥远的旅途中再次重逢,那份亲近之情依旧。

“疑公别得壶中趣,回首人间二十春。”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这位学者的赞叹。诗人怀疑这位老者是否在隐世的壶中世界找到了另一种乐趣,而当诗人回望自己人生二十年的历程时,不禁感慨万千。

整首诗通过对一位学者的描写,展现了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理想。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对于这种高洁生活态度的无限赞美。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五老峰

峻叠起青峰,森然五老翁。

云将色共古,天与寿无穷。

突兀巅崖峭,骈罗面势雄。

三光同孕育,四岳是儿童。

杰立层霄际,曾经坏劫中。

梦龄应可锡,图写献尧宫。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王文玉出清溪图以示坐客

舟在此溪滨,披图看愈亲。

须知堂上客,便是画中人。

潇洒苍葭映,舂容碧浪春。

秀山旁发派,秋浦净为邻。

飞鹭来窥影,游鱼可数鳞。

饮阑须卷去,聊以辟京尘。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白公草堂

达士因忘世,非求高尚名。

林泉得佳处,风物有馀清。

贝锦伤谗舌,浮云寄宦情。

诗才今古备,性理死生明。

莲沼秋芳合,香山晚翠横。

黄芦绕官舍,不复念青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同赋京尘

白日临黄道,红尘满玉京。

长风吹不尽,骤雨洒还清。

不放虚空快,应同世界生。

随时势用壮,度隙体能轻。

舞榭凝添恨,歌梁堕趁声。

沧浪归有计,行矣濯吾缨。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