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

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伯禹明灵降,元戎祷请来。

九成陈夏乐,三献奉殷罍。

掣曳旗交电,铿锵鼓应雷。

行云依盖转,飞雨逐车回。

欲识皇天意,为霖贶在哉。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表达敬意深知必定感动上苍,虽遇干旱年景却无需书写灾情。
大禹英灵显赫降临,统帅虔诚祈祷引来甘霖。
演奏夏朝雅乐以九章之礼,三次献祭用商代的酒器盛满美酒。
旌旗飘扬如同电光交错,鼓声隆隆呼应着雷鸣。
行云随着华盖转动,飞雨跟随车驾回旋。
要知上天的旨意,它将以甘霖作为恩赐降临。

注释

致和:表达敬意,使一切和谐。
知必感:深信必定会感动神灵。
岁旱:干旱的年份。
书灾:记录、上报灾情。
伯禹:大禹,古代治水英雄,此指其英灵。
明灵:显赫的神灵。
元戎:统帅,此处可能指主持祭祀的高官。
祷请:祈祷邀请。
九成:音乐的九个篇章,泛指完整的乐章。
陈夏乐:演奏夏朝的雅乐。
三献:古代祭祀中的三次献礼。
殷罍:殷商时期的酒器,这里泛指高级酒器。
掣曳:摇曳,形容旗帜飘动的样子。
旗交电:旗帜舞动如电光交错。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有力,这里指鼓声。
鼓应雷:鼓声与雷声相呼应。
行云依盖转:云彩仿佛随着车盖旋转。
飞雨逐车回:雨水随着车驾的行进而洒落。
欲识:想要知道。
皇天意:上天的意图或旨意。
为霖:降下连绵大雨,比喻恩泽。
贶在哉:恩赐就在眼前。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求雨之礼后的即刻降雨的情景,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与人间活动的紧密联系,以及古人对于天气变化的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感。

首先,“致和知必感”表达了人们对于求雨仪式的期盼和信心,而“岁旱未书灾”则说明了久旱无雨给农业带来的危机。紧接着,“伯禹明灵降,元戎祷请来”中,伯禹是古代治水的英雄,此处被赋予神圣化的力量,显示出古人对于祖先和自然力的崇敬。而“九成陈夏乐,三献奉殷罍”则描绘了求雨仪式中的盛大场面,九成可能指的是祭祀的完全或是最高级别,而三献则是祭祀时所用的酒器,通过这些细节渲染出当时人们对于求雨活动的重视。

在“掣曳旗交电,铿锵鼓应雷”一句中,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动态描写来表达天气变化的紧迫感。随后,“行云依盖转,飞雨逐车回”则是对降雨过程的生动刻画,展示了自然界即将发生巨变的预兆。

最后,“欲识皇天意,为霖贶在哉”表达了诗人对于上天旨意的探求,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雨水心存感激之情。这里的“为霖贶”意味着下雨是上天恩赐,体现出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紧凑的情节,成功地传达了求雨仪式的庄重与神圣,以及降雨带来的喜悦和救赎。

收录诗词(70)

严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字:正文
  • 籍贯:越州(今绍兴)
  • 生卒年:742—756

相关古诗词

奉试水精环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斲成。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剡中赠张卿侍御

辟疆年正少,公子贵初还。

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

千夫驰驿道,驷马入家山。

深巷乌衣盛,高门画戟闲。

逶迤天乐下,照耀剡溪间。

自贱游章句,空为衰草颜。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哭灵一上人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题鲍行军小阁

宇下无留事,经营意独新。

文房已得地,相阁是推轮。

席上招贤急,山阴对雪频。

虚明先旦暮,启闭异冬春。

谈笑兵家法,逢迎幕府宾。

还将负暄处,时借在阴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