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

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后。

流光如有情,徘徊上高柳。

高柳对寝亭,风影乱疏牖。

我马卧其傍,我仆倦支肘。

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

乳下两小儿,夜夜啼向母。

问爷若个边,天性已见厚。

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

内有子相忆,外有月相守。

何似长征人,沙尘听刁斗。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白天在我前方落下,明亮的月亮跟随在后。
流动的光芒仿佛有情,轻抚着高高的柳树。
高柳下有小屋,风穿过稀疏的窗户带来光影摇曳。
我的马儿躺在旁边,仆人疲倦地倚着手肘。
寂静的大门紧闭,我独自思念家中的妻子。
她怀里还有两个幼儿,每晚哭着找妈妈。
孩子们问爸爸在哪,天真中显露出深厚的亲情。
我不悲叹旅途孤单,也不愧对栖息的鸟儿成双。
家中有人想念我,夜晚有月相伴。
这怎比得过远征的人,只能在沙尘中听战鼓声。

注释

白日:白天。
明月:明亮的月亮。
流光:流动的光芒。
高柳:高大的柳树。
寝亭:休息的小屋。
乳下:还在哺乳期。
啼向:哭着找。
边:地方。
羁枕:旅途中的枕头。
栖禽:栖息的鸟儿。
刁斗:古代军中用来报时的器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出行时的夜晚景象和内心感受。"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后",以日落月升的自然流转,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个人行程的孤独。"流光如有情,徘徊上高柳",赋予光华以情感,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高柳对寝亭,风影乱疏牖",通过描绘高柳、风影和窗户的细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我马卧其傍,我仆倦支肘",透露出旅途的疲惫,但诗人并未沉浸于个人的困顿,而是想到了家中的妻儿。

"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直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挂念,"乳下两小儿,夜夜啼向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显示出诗人作为父亲的责任感。他自我安慰道,尽管身处异乡,但内心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家中有孩子依赖,还有明月相伴。

"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表明诗人虽为远行之人,但仍能坚守内心的安宁,与家中的生活形成对比,突显出他对家庭的珍视。最后,诗人以"何似长征人,沙尘听刁斗"作结,将自己与艰苦征战的士兵相比,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庆幸和对家人的感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对家庭温馨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九山

我经九山问野叟,崔嵬一无安曰九。

且恐断岸积琼玖,复意陂原多产韭。

又疑堆垄若柱灸。

四者未悟叟不言,使我临流独搔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九日永叔长文原甫景仁邻几持国过饮

秋堂雨更静,佳菊粲粲芳。

置酒延群公,掇英浮新黄。

心犹慕渊明,归来醉柴桑。

莫问车马之,去迹乱康庄。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九日次寿州

昔人把菊望青榼,今我持酒无黄花。

自催屋里红鳞脍,不弹墙头白项鸦。

寿春城高枕淮水,绿蒲疏疏暮帆起。

登临不学孟参军,帽坠山风费嘲纸。

形式: 古风

九日陪京东马殿院会叠嶂楼

谁言天去远,山上有楼台。

峰色引溪色,共入茱萸杯。

行当登泰山,云扫日月开。

柏乌与城乌,两处休鸣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