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幼云青岛书却寄

足恨饶悲更送君,瞻乌谁屋况斯文。

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

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

坠驴开口何年事?差幸经帷远世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陈宝琛所作,《得幼云青岛书却寄》。陈宝琛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忧虑。

首联“足恨饶悲更送君,瞻乌谁屋况斯文”,诗人以“足恨饶悲”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深遗憾与悲伤。接着以“瞻乌谁屋”比喻友人离去后的孤独与迷茫,同时暗含了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可能消逝的担忧。

颔联“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进一步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三纲指儒家伦理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处“漠后”暗示了这些传统道德准则在社会变革中的衰落;“六籍”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乐》六部经典,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被用来警示,担心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动荡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颈联“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诗人自述自己多次上书谏言却未能改变现状,仿佛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能暂时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慰藉。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尾联“坠驴开口何年事?差幸经帷远世纷”,以“坠驴开口”比喻自己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力与困惑,“何年事”则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最后一句“差幸经帷远世纷”则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纷扰、沉浸在经典学问中的渴望,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深刻忧虑,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880)

陈宝琛(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韵畏庐石遗唱酬之作

画师退笔已成邱,诗老清霜亦上头。

乱后田庐完自好,客中岁月去何遒!

发挥灵秀从人买,商略丛残为我留。

自笑情缘犹未断,溪山到处有吾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黄忠端东坡后游赤壁图为黎露苑编修湛枝题

忠端吾乡贤,书画并奇恣。

夙藏砚山图,独立足正气。

梁髯炫我松,磊珂千里致。

别来岁云寒,再见定何地?

君今得此本,用笔特工致。

何爱写后游,赋语殆有契。

江山不复识,石砚眼出泪。

阅年近三百,望古更题识。

梦中鹤不归,去去人间世。

形式: 古风

力轩举医隐庐

力子治小学,而以通于医。

五十守田里,不与金门期。

偶为人海游,想望中兴基。

儒术世弗尚,顾被方技知。

维时急变法,二圣方宵衣。

宗衮非间平,硕辅无韩琦。

大患讳自养,责效剂和微。

传宣无虚晨,赏赉使遝驰。

郭玉之所怖,越人固见几。

有庐城西南,爽垲于病宜。花竹与果蓏,适情兼?饥。

我来已改元,相见馀赍咨。

正有栋榱惧,岂徒弓剑悲。

省君插架书,犹是俸入遗。

窥源證诵籀,订赝穷轩岐。

此理东西同,新故何常师。

医国匪吾事,活人聊自怡。

每从谈姬岩,安能忘阳崎?

一壶处处可,所冀太平时。

形式: 古风

哭司直

病深始悟世无医,伤性残生悔已迟。

廿载未乾当室泪,一贫难塞倚闾悲。

庾尘不污归无忝,陶幕相依死有知。

槁木成灰犹汝恸,遥怜痴叔鬓如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