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之四十二,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对权力、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首句“文若本名家”,以“文若”暗指曹操的谋士荀彧,点出其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接着“志在匡社稷”,表明荀彧的志向在于匡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接下来的“周览六合间,畴能托其迹”,则表达了荀彧遍观天下,寻找可以寄托理想的地方或人,但最终未能找到。
“降心事阿瞒,相与图僇力”,描述了荀彧降心屈志,为曹操效力,共同图谋国家大事。紧接着“迅扫群雄尽,彼奸愈得职”,指出在荀彧的帮助下,曹操迅速平定了群雄,而奸佞之臣也因局势稳定而更加得势。
“九锡从邺来,一死明夙昔”,提到曹操在邺城接受九锡礼,这标志着他地位的显著提升,同时也暗示了荀彧预见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后,“宁如寄奴相,忧在后石画。死犹擅元功,生不念王室”,表达了对另一位历史人物刘裕(字寄奴)的对比,强调了荀彧虽死犹留大功于国,却未见其生前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忠诚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微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