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寄友

老翁欲作送春诗,借问春去将何之。

连朝醉不省人事,昨夜春归更不知。

客装欲趁春归去,家在西湖绿阴处。

青青竹笋白白鱼,也胜客中常茹素。

杜鹃吻血啼未乾,发白易黑留春难。

冶城翁定有新语,楝花风急生馀寒。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位老翁想要写一首送别春天的诗,他询问春天将要去往何处。
连续几日沉醉于酒,以至于人事都不省,直到昨晚春天离去他都未曾察觉。
客居之人想趁着春天回归,回到西湖那绿树成荫的地方。
那里有鲜嫩的竹笋和洁白的鱼,比客居生活中常吃的素食还要美味。
杜鹃鸟啼叫着,口中鲜血未干,感叹岁月匆匆,白发易黑却难以挽留春天。
冶城的老翁想必会有新的感慨,楝花飘落的风中还残留着几分早春的寒意。

注释

老翁:指年长的人。
送春诗:描写春天离去的诗歌。
连朝:连续几日。
省人事:清醒, 明白事理。
客装:行装。
西湖绿阴处:西湖边绿树成荫的地方。
青青竹笋:新鲜竹笋。
白白鱼:洁白的鱼。
杜鹃:鸟名。
吻血:形容啼叫凄厉。
冶城翁:可能指诗人自己或某位老者。
新语:新的感言或见解。
楝花:一种春季开花的树。
馀寒:残留的春寒。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仇远所作,名为《送春寄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依依不舍之情,也反映出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心。

“老翁欲作送春诗,借问春去将何之。”开篇便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因为春天即将逝去,却不知它将去了哪里。

“连朝醉不省人事,昨夜春归更不知。”这里描绘了一种浸泡在酒精中的生活状态,即便是醉生梦死,也无法感知到春天的悄然离去。诗人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客装欲趁春归去,家在西湖绿阴处。”诗人表达了随春天一起离开的愿望,而他的家位于美丽的西湖之滨,那里的景色以绿意盎然著称。

“青青竹笋白白鱼, 也胜客中常茹素。”这里赞美了家乡的自然景观,即便是简单的竹笋和鱼,也比起旅途中的平淡食物要好得多,表现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杜鹃吻血啼未乾,发白易黑留春难。”这两句通过描写杜鹃鸟啄食花瓣而留下血迹,表达了诗人希望留住春天的情意。同时,“发白易黑”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使得留住春天变得更加困难。

“冶城翁定有新语,楝花风急生馀寒。”最后两句诗人提及了冶城翁,即自己将会有新的言辞来表达心中的感慨。而“楝花风急生馀寒”则是对即将到来的季节变化的一种预感,楝花的香气和即将到来的冷风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春天的送别,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表达了对友情、故土以及流逝时光的深切感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送高仲山通州教授

通川得通儒,善类蒙善教。

如此老成人,真足重学校。

我昔客朱方,曾窥管中豹。

言容既笃厚,文字入玄奥。

交游二十年,夷险同一操。

閒居虎林麓,倚窗聊寄傲。

忽承北斗敕,勇鼓来淮棹。

华发映青袍,轻帆惬黄帽。

天晴宜征途,芹藻春色到。

皋比坐可暖,三载勤训导。

惜哉龟手药,至老方取效。

载酒游五山,何由共吟啸。

形式: 古风

送虞师宪赴延平书院山长

我师文靖公,一传子朱子。

佩服中庸书,静中识根柢。

秋月湛冰壶,莹彻无瑕滓。

延平建精舍,盛德宜世祀。

君往坐皋比,文行成粹美。

秋风送书船,南上二千里。

讶君来何暮,衿佩争倒屣。

鸣道铎方振,问字酒已俟。

九京如可作,文靖公亦喜。

予友有黄功,昔分教于此。

颇知文风盛,十室九儒士。

是行若登仙,剑气炯青紫。

只恐席未温,思归慕园绮。

形式: 古风

凉风

凉风撼庭竹,起舞如翠蛟。

乱叶打窗来,卷尽破屋茅。

飞云行太空,万窍争怒号。

烦暑一扫净,解我心郁陶。

形式: 古风

夏雨叹

六月溧阳三日雨,山田喜足低田苦。

学中亦有北铃圩,低处水深三尺许。

秧苗浸倒根已浮,再种何由能入土。

老夫寓居西郭外,厌听村村蹋车鼓。

唇焦面黑嗟农夫,此生悔不业樵渔。

有山可采水可钓,免得晓夜忧耕锄。

去年一熟才了逋,今年再熟力始舒。

岂期不待稻花白,并随荇藻归江湖。

溧阳近与丹阳接,不雨由来三数月。

河流浅涩田乾枯,练湖放水通舟楫。

人间既是寒暑同,天上何为雨旸别。

愿移此雨慰彼心,还我朱明作炎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