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其三)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形式: 词牌: 更漏子

翻译

那时我头插金钗,面带微红的羞赧,在花丛中与你短暂相见。你知道我对你的情意,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怜,上苍可以作证。
香已燃成灰烬,红烛只剩下蜡泪一滩,恰似你我二人心境。枕上的清泪涟涟,我感受着锦衾的清冷,难耐更漏声声的敲打。

注释

里:雪本作“裏”,误。
时:鄂本作“如”,误。
“知我意”二句:上句主语是君,下句主语是我。
怜:爱。
香作穗:谓香烧成了灰烬,像穗一样坠落下来。
此处形容男子心冷如香灰。
山枕腻:谓枕头为泪水所污。
腻:指泪污。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更漏子·其三》,属于词的一种,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难得情感的珍惜,以及对短暂相聚的无奈与深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这几句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容颜和两人在花间的偶遇,用“金雀钗”比喻精致的饰物,“红粉面”形容肌肤细腻,显示出诗人对女性外貌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寂寞,因为这相见是那么短暂。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展现,他希望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深情,而这种情感之强烈,以至于要向上苍天求证,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情感的重视和无奈。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这里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香气比喻为稻穗,蜡烛的泪水暗喻着两颗相思的心,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情感细节,传达出对对方的深情和对分离的无奈。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最后的几句则描绘了夜晚梦醒后的孤独与凄凉,“山枕”、“锦衾”都是古代才子佳人的生活细节,用以形容梦中相聚的温馨和现实中的孤寂。而“觉来更漏残”,则是诗人在梦境破碎之后,面对着夜深人静和时间流逝的无力感。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短暂相聚、难得情谊以及时光易逝的感慨与无奈。温庭筠以其独特的情怀和技巧,将这份情感寄托于每一个字里,每一句中,呈现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共鸣。

收录诗词(393)

温庭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本名岐。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字:飞卿
  •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
  • 生卒年:约812—866

相关古诗词

更漏子(其四)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

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

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形式: 词牌: 更漏子

更漏子(其五)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形式: 词牌: 更漏子

诉衷情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

柳弱燕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形式: 词牌: 诉衷情

定西番(其一)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形式: 词牌: 定西番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