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
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
当昔置此城,岂料今日耕。
蔓草已离披,狐兔何纵横。
秋云零落散,秋风萧条生。
对古良可叹,念今转伤情。
古人已冥冥,今人又营营。
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微月东南挂,双牛耕耘于古老废城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观察,表达了对过去与现在之间联系的深刻感慨。
开篇“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两句,以清新的视角展示了秋夜月光下的田间劳作景致,同时点出了古城这一历史的遗迹。紧接着,“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昔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诗人通过农夫对古城名称的无知,以及建城者当年未必想到今天会有人在这里耕作的情景,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世的变迁。
“蔓草已离披,狐兔何纵横”两句描绘出荒废古城中野草丛生,小动物自由穿行的画面,这些意象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历史遗忘的主题。接着,“秋云零落散,秋风萧条生”则是对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增添了一份萧瑟感。
诗人在“对古良可叹,念今转伤情”中表达了对过去的赞美与对现在的哀伤,这种对比强化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感落差。最后,“古人已冥冥,今人又营营。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诗人通过对古人的不解与现代人忙碌生活状态的对照,以及无法辨识古代遗迹被践踏的情况,更深化了历史记忆的消逝。
总体来说,这首诗借助自然景物和农耕生活,抒发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时间流逝以及个人在历史长河中渺小无力的感慨,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古典诗篇。
不详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唐末诗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
理身不知道,将为天地聋。
扰扰造化内,茫茫天地中。
苟或有所愿,毛发亦不容。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
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日下鹤过时,人间空落影。
常言一粒药,不随死生境。
何当列禦寇,去问仙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