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紫殿久沾恩,东归过海门。
浮荣知是梦,轻别肯销魂。
明发先晨鸟,寒栖入暝猿。
蕺山如重到,应老旧云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作品,名为《送广利大师东归》。从这短短的八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佛法修行的尊崇。
“紫殿久沾恩”,开篇便设定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通过“紫殿”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之情。这里所谓的“恩”,不仅仅是指人间的恩惠,更蕴含着对佛法深刻理解和修行的虔诚。
“东归过海门”则描绘出广利大师返回东土、重返故里的场景。海作为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道自然边界,这里象征着远离尘世的精神旅程,同时也映射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
“浮荣知是梦,轻别肯销魂”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面对分别时那种无牵无挂的心境。这里的“浮荣”指的是短暂而虚幻的荣耀和地位,而“轻别”则体现出一种超脱物外、达观自然的生活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明发先晨鸟,寒栖入暝猿”,以清晨的鸟鸣和夜晚的猿啼为喻,描绘了一种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轮回,这里诗人可能是在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寂寞与期待。
最后,“蕺山如重到,应老旧云根”,则是诗人在表达对广利大师修行之地——蕺山的向往和赞美。这里“重到”可能指的是深入山中,而“应老”则暗示了对那片古老土地的依恋以及对友人的怀念。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与祝愿,以及对佛法修行的尊崇和向往。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情感的铺陈,诗人成功地将内心的情愫转化为文字,使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超越尘世、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故人归去指翔鸾,乐带离声可有欢。
驿路两行秋吹急,渭波千叠夕阳寒。
空郊已叹周禾熟,旧苑应寻汉火残。
遥羡从公无一事,探花先醉曲江干。
偶持麟笔侍金闺,梦想三年在故溪。
祖竹定欺檐雪折,稚杉应拂栋云齐。
谩劳筋力趋丹凤,可有文词咏碧鸡。
此别更无闲事嘱,北山高处谢猿啼。
昔年离别浙河东,多难相逢旧楚宫。
振锡才寻三径草,登船忽挂一帆风。
几程村饭添盂白,何处山花照衲红?
不似投荒憔悴客,沧浪无际问渔翁。
昨来非有意,今去亦无心。
阙下抛新院,江南指旧林。
瓶添新涧绿,笠卸晚峰阴。
八字如相许,终辞尺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