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曾向潇湘遇水仙,倏来如月去如烟。
深林一笑闻山鬼,余处幽篁不见天。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莘的《秋怀》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深切情感与独特思想。诗中“曾向潇湘遇水仙”两句,运用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常见意象——潇湘,即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之间的地方,而水仙则是传说中居住在水边或水里的仙灵。这不仅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也隐喻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或自诩。"遇"字表明这是一次偶然的遭遇,增添了一份意外和珍贵。
接着“倏来如月去如烟”则通过对比月亮与烟雾的形象,传达了水仙出现与消失的迅速无常。月亮代表着清澈、明净,而烟雾则是飘渺不定,这两者的比较强化了水仙境界难以把握和易逝的特性。
下片“深林一笑闻山鬼”中的“深林一笑”,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仿佛在深邃幽静的森林中,作者不仅遇到了自然的神秘力量,更可能是与某种超自然存在有所交流。"山鬼"则是一种传说中的山林精灵,它们通常被描绘为具有特殊能力的生物。在这里,“闻”字暗示了作者对这些隐秘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最后“余处幽篁不见天”进一步描写了深邃森林的环境,"幽篁"形容景色之幽深,如同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而“不见天”则强调了这种自然环境的封闭与隔绝,它既可以理解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也可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超自然力量的暗示,展现了一位宋代文人的情感深度和审美追求。
不详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自分为人类鲁皋,几将心事泛吴舠。
手抟日月供宸笔,拣尽金鸡玉兔毫。
北渚风生禾叶秋,洞庭波起夕阳收。
楚人临水为谁立,帝子隔烟相对愁。
秋云无复似春浓,天地何人到此穷。
斜日淡烟今古恨,如何都付与孤鸿。
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
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