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草堂高树下,月向后池生。
野客如僧静,新荷共水平。
锦鳞沉不食,绣羽乱相鸣。
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草堂高树下,月向后池生",设定了场景:在一个有着高大树荫蔽的小屋旁,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后院中的池塘,水面上映射出摇曳的月光。
接着,“野客如僧静,新荷共水平”,诗人以"野客"自称,形容自己像一位安静的和尚般地沉浸在这宁静之中。"新荷"表明时节已是夏末或初秋,荷花刚好开放,与池水相平,共同享受着夜晚的清凉。
"锦鳞沉不食,绣羽乱相鸣"则通过对鱼和鸟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锦鳞指美丽的鱼鳞,这里说它们沉睡不食,暗示水中生物也在这静谧的夜晚中安然入睡。而绣羽乱相鸣则是对鸟儿们互相呼唤的情景描写,虽然有些许喧哗,但却也是这宁静之夜的一部分。
最后,“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好的自然环境,却又不禁产生了一种超越现实、向往远方的愁绪。这里的"即事"指的是眼前的景色,而"思江海"则是比喻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谁能万里行"则是在问谁能够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完成一段长途跋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享受与向往远方的矛盾情感。
不详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沙上渔人火,烟中贾客舟。
西园与南浦,万里共悠悠。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泉声宜远听,入夜对支公。
断续来方尽,潺湲咽又通。
何年出石下,几里在山中。
君问穷源处,禅心与此同。
车马朝初下,看山忆独寻。
会知逢水尽,且爱入云深。
残雨开斜日,新蝉发迥林。
阮咸虽别巷,遥识此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