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

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

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翻译

竹西寺失去了那位高僧上方老,
我在石塔下又遇见了惠照师父。

注释

竹西:指竹西寺,古代扬州名胜。
失却:失去。
上方老:可能指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
石塔:古塔,可能指惠照师所在之处。
还逢:再次遇见。
惠照师:另一位僧人名号。
我亦:我也。
化身:佛教中指变化形象或精神投生。
东海:象征远方或修行的彼岸。
去:前往。
姓名:指代个人身份。
莫遣:不要让。
世人:普通人,世人皆知。
知:知道。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第一句“竹西失却上方老”,“竹西”指的是竹林之西,可能是某个地点或作者心中的一个理想居所,“上方老”则是一位隐者,这里表示作者已经与那位隐者的世界拉开了距离。第二句“石塔还逢惠照师”,“石塔”可能是作者即将到达的新居,"惠照师"可能是作者尊敬的一位佛教僧侣或修行者,这里表明作者在新的环境中遇到了精神上的导师。

第三句“我亦化身东海去”,这里的“化身”意指改变形态或身份,“东海去”则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愿望。最后一句“姓名莫遣世人知”,表达了作者希望彻底隐匿自己的名姓,不为世人所知,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想要摆脱尘俗束缚,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葛苇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王寂

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

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

孤亭得小憩,暮景含馀清。

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

老僧如夙昔,一笑意已倾。

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

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

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

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

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

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杨杰,并叙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

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

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厉东海骑鲸鱼。

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勍敌。

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