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教圆通堂

处中最灵智,人与天地参。

其间有佛老,曷又推为三。

共以圆通出,诚明自包含。

排楹压文础,焕采涂朱蓝。

而将罝吾儒,复欲笼彼聃。

二徒不自晓,恬若均笑谈。

越鸟不巢北,代马不嘶南。

固亦辨殊土,麟鷟唯时堪。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其中最具有智慧,人与天地相提并论。
这里既有佛家和道家,为何还要将其列为三者之一。
他们都以圆通之道出现,诚挚明理自然包含其中。
它们超越了门楣,压过文字基础,光彩照人,涂抹着红蓝色彩。
然而,他们试图将儒家置于其中,又想囊括道家。
这两个学派自己不明白,对此淡然一笑,视为闲谈。
南方的鸟不会在北方筑巢,北方的马不会在南方嘶鸣。
这显然是因为地域差异,麒麟凤凰只适合各自的时代环境。

注释

灵智:智慧。
参:相提并论。
佛老:佛教和道教。
曷:为什么。
圆通:佛教中的修行方法。
诚明:真诚明智。
罝:比喻置入。
儒:儒家。
聃:老子,道家代表。
恬:平静。
越鸟:南方的鸟。
代马:北方的马。
固:显然。
辨:辨别。
殊土:不同的土地,指地域文化差异。
麟鷟:麒麟凤凰,象征吉祥的神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题三教圆通堂》,通过对三教(儒、佛、道)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三教融合的见解。首句“处中最灵智,人与天地参”赞扬了三教智慧之高,与天地并列。接下来的诗句指出,虽然佛老被视为三教之一,但儒学并未被排斥,而是共同以“圆通”理念出现,体现了包容和融合的精神。

“排楹压文础,焕彩涂朱蓝”形象地描绘了圆通堂的建筑风貌,色彩斑斓,显示出其文化内涵的丰富。然而,诗人也暗示儒学并不甘于被佛道“罝吾儒”或“笼彼聃”,即被框定或束缚。

“二徒不自晓,恬若均笑谈”暗指儒、佛、道三家对于彼此的理解各有偏见,但他们都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仿佛只是笑谈中的讨论。诗人以“越鸟不巢北,代马不嘶南”比喻各教的特性,强调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适合各自的地域和时代。

最后,“固亦辨殊土,麟鷟唯时堪”进一步强调,每种教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如同麒麟凤凰般,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真正的光彩。整首诗寓含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和谐共存的期待。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题刘道士奉真亭

降真沉水生炉烟,扣齿晓漱华池泉。

心存昆阆未可到,夜瞻北斗何联联。

顾兹虚室如有迟,一草一石幽且妍。

芝盖云軿杳无至,不知谁更似杨权。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题吏隐堂

新堂生虚明,未悟追隐吏。

无乃隐非时,唯应喧可避。

移花莫伤根,种竹不改翠。

床中置素琴,亦见陶潜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

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

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

渊中必有鱼,与子自徜徉。

渊中苟无鱼,子特玩沧浪。

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皇。

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

去为仲尼叹,出为盛时祥。

方今天子圣,无滞彼泉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译经院同文轩

有书无异文,有车无异轨。

贝多得旁行,白马来万里。

清轩延高僧,一岁译几纸。

译罢坐焚香,庭草洒寒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