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
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
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
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意境与情怀。开篇“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便设定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则透露出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认可和欣赏,以及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的态度。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两句,通过具体的行走地点,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游历之乐,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无拘无束的情怀。而“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则表露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理解和同情,即便是身在异地,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离别所扰。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两句,运用典型的秋景描写,渲染了一种清冷淡远的情调。末尾“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则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感所致,通过岁月沧桑、白发如霜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易老的深沉体悟。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但每一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是一首情真意切、境界高远的送别之作。
不详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薛侯故乡处,五老峰西头。
归路秦树灭,到乡河水流。
看君马首去,满耳蝉声愁。
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
应过伯夷庙,为上关城楼。
楼上能相忆,西南指雍州。
归去新战胜,盛名人共闻。
乡连渭川树,家近条山云。
夫子能好学,圣朝全用文。
弟兄负世誉,词赋超人群。
雨气醒别酒,城阴低暮曛。
遥知出关后,更有一终军。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
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
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
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
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
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