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陶铣弃举荆南觐省

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

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

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

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他不贪恋权位,而是选择漫游东南各地。
他并不在乎世人的认可,因为他本就轻视那些高官显爵。
他穿越汉水采集兰花,路过荆州询问织绢之事。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产生了归隐的念头,离开家乡也并无离愁别绪。
楚地边塞天寒雨细,襄阳的秋天月色明朗,气候宜人。
静观自己的人生道路似乎越来越遥远,不禁令人感慨,时光飞逝,白发已生。

注释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不爱璧:不贪图高位权势,喻不慕名利。
浪迹:四处漂泊,无定所。
东南游:游历东南地区。
何必:为什么一定。
世人识:被世人认识或赏识。
知君:了解你。
轻五侯:轻视那些位高权重的人。
采兰:采摘兰花,兰常象征高洁。
汉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流,流经湖北等地。
问绢:询问或购买丝织品,此处或有寻求雅趣之意。
荆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中南部。
异国:外国或外地。
归兴:归隐的念头或回乡的愿望。
去乡:离开家乡。
无客愁:没有离家在外的忧愁。
天寒:天气寒冷。
楚塞:楚地的边疆地带,此指楚地。
月净:月光皎洁、清澈。
襄阳秋:襄阳的秋天,襄阳为古地名,今属湖北。
坐见:静观,任由。
吾道远:我的人生道路漫长且艰难。
令人看白头:让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意境与情怀。开篇“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便设定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则透露出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认可和欣赏,以及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的态度。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两句,通过具体的行走地点,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游历之乐,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无拘无束的情怀。而“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则表露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理解和同情,即便是身在异地,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离别所扰。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两句,运用典型的秋景描写,渲染了一种清冷淡远的情调。末尾“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则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感所致,通过岁月沧桑、白发如霜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易老的深沉体悟。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但每一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是一首情真意切、境界高远的送别之作。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送薛弁归河东

薛侯故乡处,五老峰西头。

归路秦树灭,到乡河水流。

看君马首去,满耳蝉声愁。

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

应过伯夷庙,为上关城楼。

楼上能相忆,西南指雍州。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送薛播擢第归河东

归去新战胜,盛名人共闻。

乡连渭川树,家近条山云。

夫子能好学,圣朝全用文。

弟兄负世誉,词赋超人群。

雨气醒别酒,城阴低暮曛。

遥知出关后,更有一终军。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

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

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

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

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

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骊姬墓下作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