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辞

太公严子陵,皤然两渔人。

文王尚西伯,光皇已中兴。

太公所以竟卷饵,子陵所以归垂纶。

趋向固异辙,出处同一心。

当日遭逢傥易地,两翁亦必随时而屈伸。

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隐或显俱彰千古名。

形式: 古风

翻译

姜太公和严子陵,两位白发老渔翁。
周文王还是西伯侯,伟大的君主已经使国家复兴。
太公最终选择钓鱼隐居,子陵则选择归隐垂钓。
他们的追求虽然不同,但出仕隐退的本意相同。
如果他们命运调换,两位老者也会随时代变化而适应。
钓鱼台高耸渭水清澈,他们的名声无论显隐都流传千古。

注释

太公:指姜子牙。
严子陵:东汉隐士。
光皇:形容文王光辉的帝业。
卷饵:比喻出仕。
垂纶:垂钓,隐居。
趋向:追求的方向。
异辙:不同的道路。
出处:出仕或隐居。
一心:相同的志向。
遭逢:际遇。
傥:倘若。
易地:交换位置。
钓台:指严子陵钓台。
渭水:陕西渭河。
彰:彰显。
名:名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汝燧所作的《出处辞》。诗中以姜太公和严子陵两位历史人物为例,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选择和高尚品格。太公姜尚在文王时期辅佐西伯姬昌,最终成就了周朝的中兴大业;而严子陵则选择归隐垂钓,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诗人通过对比他们的行为,强调了尽管两人追求和生活方式不同,但都坚守内心的道义,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诗中“当日遭逢傥易地,两翁亦必随时而屈伸”一句,表达了如果他们处在对方的位置,也会根据时势调整自己的态度,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适应性。最后,“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隐或显俱彰千古名”描绘了他们各自钓台的场景,无论严子陵的钓台还是姜太公的渭水,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名胜,彰显了他们的不朽声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寓言式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道路,以及如何在不同境遇中保持本心,体现了作者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收录诗词(288)

赵汝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去妇辞

入得良人门,自誓终此身。

扫室拥箕帚,进盥躬盘巾。

采桑趋陇首,荐蘋洁涧滨。

十年尽妇道,惟恐堂前嗔。

上和下睦本无事,一二小姑恣萋斐。

浸润既深贝锦成,不弃不出谮不已。

良人缱绻涕涟洏,父母之命安敢违。

举头天边指缺月,暂缺须有团圆时。

君不闻章台长条依旧垂,乐昌半镜还复归。

形式: 古风

古别离

妾离父母来从君,相期百年终此身。

初合鸾凰席未煖,熟视眉目识未真。

兵符捉人夜调遣,丁宁尅日到边面。

红旗在手弓在腰,花骢一跃迅于箭。

回头语我勿惨伤,归来印斗金带黄。

我闻军功未易就,膏血紫塞十八九。

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吠月啼晓喧孤帏,泪雨千行心肝摧。

与其眼穿万里见无日,何如同赴沙场战死俱白骨。

形式: 古风

古剑歌

洞庭吞天天无风,月印一镜星涵空。

波心千丈光五色,渔人啧啧疑垂虹。

睨而视之寂不见,举网下罩追遗踪。

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雰溟濛。

所得非鱼亦非龙,炯然三尺贯当中。

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

越砥稍稍加磨砻,壮士见之肝胆雄。

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

人疑龙泉或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

梦中见告若有神,吾价岂但直百金,吾勇岂但敌一人。

知君素有击楫中流心,誓当助君报国万里清胡尘。

形式: 古风

汉离宫四时词

东风飘花谁共惜,暑雨馥莲不忺摘。

雕栏倚露月千里,铜铺锁寒雪一尺。

终年汉漏滴四时,屈指三百六十日。

远山蹙断懒涂抹,怕开妆镜鸾舞只。

怨泪阑干落离宫,纤玉弹珠香风湿。

梦回想像巫山云,檐鹊似传天上音。

便教粉黛近君侧,未卜胶漆投君心。

岂不闻东宫婕妤作歌悲团扇,又不闻长门阿娇买赋捐黄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