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三)

明月浸瑶碧,河汉水交流。

偏来照我,知我白发不胜愁。

客里山中三载,枕上人间一梦,曾忆到瀛洲。

矫首蓬壶路,两腋已飕飗。记扁舟,浮震泽,趁中秋。

垂虹亭上,与客千里快凝眸。

看剑引杯狂醉,饮水曲肱高卧,鹏鴳本同游。

起舞三人耳,横笛唤沙鸥。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全的《水调歌头·其三》,通过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首句“明月浸瑶碧,河汉水交流”用鲜明、清澈的月光来映衬夜空中的银河,表达了宇宙之美与自然界的大交响。接下来,“偏来照我,知我白发不胜愁”,诗人借月亮的照耀,将自己的衰老和忧虑融入自然之中,表现出一种宿命感和悲凉。

“客里山中三载,枕上人间一梦”表明诗人在异乡度过了三年时光,而这段经历却如同一场梦境般虚幻。随后,“曾忆到瀛洲”,则是诗人对传说中的仙岛——瀛洲的向往,流露出他渴望逃离现实、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景。

“矫首蓬壶路,两腋已飕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仰望星空的心境。两腋生风,即形容长时间的旅行和辛劳。而后,“记扁舟,浮震泽,趁中秋”,则是诗人对往昔乘船漂泊、追逐秋思的回忆。

“垂虹亭上,与客千里快凝眸”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高处眺望远方,心系千里的深情。紧接着,“看剑引杯狂醉,饮水曲肱高卧”,则是在表达诗人借酒浇愁、以剑会友的豪迈情怀。

“鹏鴳本同游”暗示了诗人与朋友间如鸟兽般的情谊,而“起舞三人耳,横笛唤沙鸥”则是在描绘一场只有三人知晓的私密欢愉,笛声在夜空中回荡,如同海边的鹈鹕啼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以及对于自由与友谊的追求。

收录诗词(51)

李处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徐州丰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134-1189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九)处州烟雨楼落成,欲就中秋,后值雨

楼观数南国,烟雨压东州。

溪山雄胜,天开图画肖瀛洲。

我破瀛洲客梦,来剖仙都符竹,乐岁又云秋。

聊作幻师戏,肯遗后人愁。趁佳时,招我辈,共凝眸。

君侯胸次丘壑,意匠付冥搜。

刻日落成华栋,对月难并清景,千丈素光流。

老子兴何极,小子趣觥筹。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五)

春事已如许,柳眼早依依。

故园桃李何似,芳蕊想团枝。

此地嵩高名里,信美元非吾土。清梦绕瀍洢。

扶杖欲行乐,还使我心悲。对琴书,歌一阕,引千卮。

昔曾击楫,今日投老叹吾衰。

睡起推窗凝睇,失喜柔桑微绿,便拟作春衣。

搔首长吟处,此意有谁知。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一)丁丑岁,吴门为外舅蒋宣卿寿

金节照南国,画戟壮陪都。

严谯鼓角霜晓,雄胜压全吴。

葱茜采香古径,缥缈折梅新奏,春事早关渠。

谁识使君意,行乐与民俱。披绣幌,薰宝篆,引琼酥。

黄堂当暇,宾幕谈笑足欢娱。

看取十行丹诏,遥指五云深处,归路接亨衢。

玉佩映鸳缀,不老奉轩虞。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六)咏梅

微雨眼明处,春信著南枝。

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

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

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

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

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

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