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寺香华迥寂寥,焚修报国化迷流。
英贤到此须回首,拨草瞻风笑点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庄重的古寺景象,"古寺香华迥寂寥",通过寺庙的寂静和缭绕的香烟,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焚修报国化迷流",暗示了僧人在此修行并非只为个人解脱,而是心系国家,试图以佛法引导世人走出困境。
"英贤到此须回首",诗人期待有才德之士能在此时反思,回顾历史与人生,这体现了对智者和英雄的敬仰。"拨草瞻风笑点头",则以轻松的动作描绘出智者在自然中领悟真理的场景,他们如同风中的草木,随风轻摇,寓示着智慧的启示和生活的哲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古寺为背景,寄寓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智者的赞美,展现出宋代禅宗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
不详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道人活计若虚空,应物无心世岂同。
假立化城标宝所,暂时指客怀寰中。
古人遗意不留言,婆子台山著一边。
识得台山婆子了,赵州消息没休年。
鱼在岸时活不久,人落深渊当下亡。
川陆谁知同一性,恰如地狱与天堂。
飞空著地情依识,大地山河情识磨。
色空明暗无相似,挑起蛇时会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