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筠的作品,名为《览古十四首(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颇具深意的历史哲理诗,它通过对古代圣明君主与儒家文化衰落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中的文化传承和国家治理的关切。
“圣人重周济,明道欲救时。”开篇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圣贤之人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与拯救。这里的“周济”指的是广泛的恩惠与救助,而“明道”则是指通过传播正义之道来引导世人。
“孔席不暇暖,墨突何尝缁。”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教诲的怀念。孔子(孔席)的学说如同尚未温暖即被忽视,而“墨突”则是指儒家经典的字里行间,原本应是人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但现在却似乎无人问津。
“兴言振颓纲,将以有所维。”接下来的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决心,要通过发声讲述来恢复那些已经断裂的道德纲纪,希望能够找到某种支撑或依托。
“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当时社会风气颓废、统治阶级腐化堕落的景象。诗人批评了统治者和臣子的荒唐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风俗每况愈下。
“三代业遽陨,七雄遂交驰。”这里提及的是历史上的变革,从“三代”(夏、商、周)到“七雄”(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诗人通过这种跨越时间的对比,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庶物坠涂炭,区中若棼丝。”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普世万物处于困境之中,好似被火烧毁,连最细小的部分也不复存在,如同纷乱交织的丝线难以辨识。
“秦皇燎儒术,方册靡孑遗。”诗人指出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断层。尽管有所残留,但这些经典已是破碎不全。
“大汉历五叶,斯文复崇推。”接着,诗人提到了西汉时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这里“历五叶”可能指的是汉朝历经五代帝王的时间跨度,而“斯文”则是指当时文学和儒学的繁荣。
“乃验经籍道,与世同屯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典籍与道德的重视,以及希望这些文化遗产能够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共同前行。
最后,“弛张固天意,设教安能持。”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寄托,他希望通过放宽或扩展某种天赋之道来确立教育的基础,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被后世所坚守。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历史洞察力,也体现了他对于儒家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