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地颂(其一)

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

增之宁解溢,减著且无伤。

取舍皆为过,焚漂总不妨。

见闻知觉法,无一可猜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佛性的本质超越了差异,如同千盏灯共享同一光芒。
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导致它溢出或受损。
无论是获取还是舍弃都是偏差,焚烧或漂流都无妨。
对于见闻和感知的一切法则,没有一样是可以猜测和衡量的。

注释

佛性:指佛教中超越世俗观念的本性。
异:差异。
千灯:比喻众多的事物或智慧。
共一光:共享同一真理。
增之:增加。
宁:反而。
解溢:溢出或超出。
减著:减少。
无伤:不会受到损害。
取舍:选择和放弃。
过:偏差或错误。
焚漂:焚烧或漂流,象征经历各种考验。
不妨:没有妨碍。
见闻知觉法:指通过观察和感知获得的知识。
猜量:猜测或衡量。

鉴赏

这首诗名为《性地颂(其一)》,出自宋代诗人张伯端之手。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探讨的是禅理,通过灯光的比喻来阐述佛性的本质和修行者的心态。

首句“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表达了佛性不分彼此,虽有无数的个体(即千灯)却源自同一个根本真理(即一光)。这一比喻巧妙地揭示了禅宗中“万法归一”的哲学思想。

接着,“增之宁解溢,减著且无伤。”则进一步阐明了对佛性的修持态度。诗人指出,即便是增加(增)或减少(减)的行为,也不应该影响到这份本质的纯净和完整。这句话传递了一种中庸之道,对待佛性时既不贪多也不吝啬,保持一种平衡与谨慎。

“取舍皆为过,焚漂总不妨。”则是对修行者的一种警醒。无论是执着(取)还是放弃(舍),都可能陷入极端,从而偏离了正确的修行之道。而“焚”和“漂”则象征着各种干扰与考验,诗人表明这些外界的影响对真正悟到佛性的心灵来说,并不构成障碍。

最后,“见闻知觉法,无一可猜量。”强调了通过禅定的修行,可以超越凡人的感官和认知限制,触及到无法用常理推测的真理。这一句话体现出了诗人对于禅定中“直观”智慧的崇尚。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佛性和修行者的内在世界,展示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精湛理解。

收录诗词(139)

张伯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抱一

国富民安后,修成体属乾。

凝神归妙道,抱一守丹田。

去住浑无碍,升腾任自然。

九年功满日,独步大罗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五言

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练。

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

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火记六百篇

火记六百篇,十月如转毂。

朝昏各一卦,屯蒙相趁逐。

子时发阳火,二百一十六。

午时起阴爻,十八八个足。

铅消汞自乾,熏蒸丹已熟。

阴尽变纯阳,体貌如琼玉。

形式: 古风

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