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杭邮寄白云洞读书图题作,诗以复之

怕听他乡金缕歌,新词题到怅如何。

东风有脚留诗住,飞瀑无心送鲤过。

石洞句多惭务观,水亭图寄话东坡。

明朝欲放云归去,长与严江月影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远方友人陈雪杭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读书生活的向往。首联“怕听他乡金缕歌,新词题到怅如何”中,“怕听他乡金缕歌”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听到熟悉的旋律,内心涌起的思乡之情;“新词题到怅如何”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新作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创作的喜悦,又有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怀念。

颔联“东风有脚留诗住,飞瀑无心送鲤过”运用拟人手法,将自然界的景物赋予情感,东风仿佛有意留下诗篇,而飞瀑则似乎无意间送走了游鱼,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与诗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石洞句多惭务观,水亭图寄话东坡”中,“石洞句多惭务观”借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别号“务观”,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谦逊态度和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敬仰;“水亭图寄话东坡”则是通过想象与苏轼在水亭对话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明朝欲放云归去,长与严江月影磨”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希望像云一样自由自在,随风飘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愿意与严江的月影长久相伴,共同磨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追慕,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632)

许传霈(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明南郊看桃过友成、崇正两书院遗址感赋(其一)

南山聚名迹,岁久苦沈湮。

有桃芳山麓,络绎招游人。

游人爱春绿,谁能重斯文。

藉得徵文献,我辈全其真。

丰碑立道左,风雨泣晨昏。

鸿文不可识,手剔藓苔痕。

大书讲学处,成公遗泽存。

吾怀东莱子,南宋走浙闽。

北山仁山继,婺学培本根。

矧此友成号,赵氏实始振。

从学有乔葛,儒林作名臣。

忠如李正节,浩气塞乾坤。

降至倪陈辈,授受实传薪。

贤哲集于此,花鸟露精神。

弹指数百载,黍油麦苗新。

池清閒澡濯,左右犹逢源。

想见侍坐暇,出入道义门。

问碑碑不语,梨花满前村。

形式: 古风

清明南郊看桃过友成、崇正两书院遗址感赋(其二)

村前塔影矗,粉白比琼玉。

循行踏香泥,清溪曲而曲。

溪水送好香,潺潺来断续。

空山空无物,三椽铺老屋。

草深狐兔眠,树枯鹯鹰逐。

村妪懒不知,门外饭脱粟。

瓦砾埋残碑,褰裳从头读。

知是古梵宫,缁流竞托足。

有明郑长官,崇正乐教育。

东望石洞遥,西顾八华绿。

叶许此中兴,名义良不俗。

修葺相接踵,苕溪费博学。

祔以孙石台,祀事衣冠肃。

何经百馀年,山灵额频蹙。

巍巍西岘峰,终古挂鸣瀑。

唐宋峙二亭,涵碧与水乐。

刘郎大小苏,题句争诵熟。

地脉毓秀奇,兴废常往复。

所期贤有司,不让前贤躅。

鼓吹有六经,便是此山福。

形式: 古风

香亭招饮竹屋

道人不见写秋荷,剩有溪流环素波。

三到禅关容醉客,一番清梦笑春婆。

桃栽小榭红妆瘦,竹压平檐绿荫多。

绝妙暮山登啸处,馀音缭绕答樵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上巳送师竹归苕溪用前韵

送归人值暮春天,顿触离怀在眼前。

满地绿阴诗似海,一帘花影酒成仙。

惠连未醒西堂梦,安石还随东墅缘。

惆怅武林山水接,思亲忍读白云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