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其三)

松关桂岭,望青葱无路。费尽银钩榜佳处。

怅空山岁晚,窈窕谁来,须著我,醉卧石楼风雨。

仙人琼海上,握手当年,笑许君携半山去。

劖叠嶂,卷飞泉,洞府凄凉,又却怪、先生多取。

怕夜半、罗浮有时还,好长把云烟,再三遮住。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鉴赏

这首《洞仙歌·其三》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他以松关桂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深而神秘的山水画卷。开篇“松关桂岭,望青葱无路”,展现了山势险峻,林木葱郁,仿佛通往仙境的道路隐没其中,给人以遥远而迷离之感。

“费尽银钩榜佳处”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寻找美景的过程,暗示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追求。“怅空山岁晚,窈窕谁来”,流露出词人独自游历时的孤独与期待,希望能有知音共赏此景。

“须著我,醉卧石楼风雨”表达了词人想要忘却尘世烦恼,沉浸于自然之中的愿望,体现出他的豪放与洒脱。接下来,词人想象与仙人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超凡生活的向往。

然而,“劖叠嶂,卷飞泉,洞府凄凉”描绘了洞天福地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仙人生活的孤寂。“又却怪、先生多取”,词人自嘲般地说自己可能因过于喜爱这美景而显得贪婪。最后,“怕夜半、罗浮有时还,好长把云烟,再三遮住”,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美景被云雾遮挡的担忧,也流露出词人对留住美好瞬间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辛弃疾豪放而又深情的词风。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洞仙歌(其二)晋臣和李能伯韵,属余同和。赵以弟兄皆有职名为宠,词中颇叙其盛,故末章有裂土分茅之句

旧交贫贱,太半成新贵。冠盖门前几行李。

看匆匆哂笑,争出山来,凭谁问,小草何如远志。

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

任掀天勋业,冠古文章,有几个、笙歌晚岁。

况满屋貂蝉未为荣,记裂土分茅,是公家世。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点绛唇.留博山寺,闻光风主人微恙而归,时春涨断桥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落梅如许。

吹尽墙边去。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凭谁诉。

寄声传语。没个人知处。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

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

不踏长安市。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孤鸿起。

丹青手里。剪破松江水。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祝英台近(其一)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

老眼羞将,水底看山影。

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

绕屋声喧,怎做静中境。

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