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场景,诗人躺在荒凉的客舍中,四周弥漫着秋天特有的萧瑟气息。砧杵声此起彼伏,每个家庭都在夜晚的月光下忙碌于自己的生活琐事。然而,这些声音与深山中的猿啼声相比,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仿佛连那三声猿啼中蕴含的愁绪都无法企及。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某种超然和孤独感,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深沉情感。这不仅是对秋夜之景的描写,更是一种心境的抒发。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巢湖春涨喻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
莫道南来总无利,水亭山寺二年吟。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交朋来哭我来歌,喜傍山家葬荔萝。
四海十年人杀尽,似君埋少不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