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登城上亭

何堪湿热坐支离,且就虚凉看剧棋。

避雨唯应急走耳,登城愿丐少休之。

江山政此成三绝,耳目醒然亦一奇。

突兀小亭吾画箧,真形妙境恣君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怎能忍受湿热的环境让人如此不安,暂且在清凉中欣赏棋局。
躲雨时只求快步离开,登城时希望能稍作休息。
江山美景因此成就了三种独特的体验,让人心神清爽,也是一种奇观。
我那小亭子就像画中的景象,美妙的境地任你尽情观赏。

注释

何堪:怎能忍受。
湿热:潮湿炎热。
坐支离:坐立不安。
虚凉:清凉。
看剧棋:欣赏棋局。
避雨:躲雨。
唯:只。
应急走:快速离开。
登城:登高望远。
愿丐:希望得到。
少休之:短暂休息。
江山政:江山景色。
此成三绝:形成三种独特的体验。
耳目醒然:让人心神清爽。
亦一奇:也是一种奇观。
突兀:突然出现的。
小亭:小亭子。
吾画箧:我收藏的画。
真形妙境:真实的美景。
恣君窥:任你尽情观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登临高处的景象和心境。开头“何堪湿热坐支离,且就虚凉看剧棋”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温度差异,展现了室内外环境的突出反差,以及诗人从酷热到清凉的心境转换。

接着,“避雨唯应急走耳,登城愿丐少休之”表达了诗人在雨中匆忙寻找避雨之地,并希望能在城上得到片刻的安歇。这里“丐”字用得十分传神,显示出一种迫切和渴望。

“江山政此成三绝,耳目醒然亦一奇”则是对周遭景色的高度评价,以及诗人个人感受的强烈肯定。三绝可能指的是江、山、城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的绝妙风光,而“耳目醒然亦一奇”则表明了这种美景不仅让视觉得到享受,连听觉也似乎被唤醒,体验到了极致的奇妙。

最后,“突兀小亭吾画箧,真形妙境恣君窥”中的“突兀小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吾画箧”则暗示诗人可能是一位擅长绘画之人。紧接着,“真形妙境恣君窥”则是对这景致最深层次的赞美和邀请,似乎在告诉读者,这不仅是肉眼所能见到的风光,还有更深的意境等着人们去探索。

整首诗通过对比、动作、感受和评价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艺术享受过程,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体悟和艺术创造的独到眼光。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雨晴吴李过园中

联璧来吾隐,交欢只贺晴。

酌泉心不易,指李话平生。

万木翠光合,一池春水平。

更询消遣法,元自不容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顷入南华僧仲有诗为次其韵仲欲见予诗集(其一)

促驾难求马一寻,行缠快走任山深。

上方首入文公褐,小语能披逸少襟。

三尺盆池清照影,五更窗月默传心。

更烦细看门前水,昔日西流何似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顷入南华僧仲有诗为次其韵仲欲见予诗集(其二)

寺分三集易披寻,藏在名山意亦深。

但与止兹鸾凤友,共逃不学马牛襟。

年来惟以睡过夏,老去莫令诗呕心。

欲见文章须近北,太平风雅盛于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顷种柏假山中黄宪相访见之后八年黄宪复持节来柏已长大

两石之间一寸栽,与君坐看斸莓苔。

苍官阅世犹如此,欢伯唤人归去来。

飘放又瞻新斧绣,光华重照旧池台。

他时左纽纹生后,更望西游老子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