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潮二首(其一)

潮来海若一长呼,潮去萧条一吸馀。

初见千艘委泥土,忽浮万斛溯空虚。

映山少避曾非久,借势前行却自如。

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时使气定粗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潮水涌来时海神发出一声呼唤,退潮后又像叹息般收起余波。
起初看到成千船只沉入泥土,忽然间又浮现出万斛巨舟逆流而上。
山影在水中短暂躲避,但很快又自如地继续前行。
即使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也难免受人操控,乘势而为时往往会显得粗略不周。

注释

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
一长呼:形容潮水涌来的壮观景象。
万斛溯空虚:形容大量船只逆流而上的场景。
乘时使气:把握时机,借助力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潮水涨落的壮观景象,以生动的比喻和动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力与人之智谋的互动。首句“潮来海若一长呼”,形象地写出潮水涌来时如同海神呼唤,气势磅礴。接着,“潮去萧条一吸馀”则描绘潮退后的宁静,仿佛海神悠然吸气,余波荡漾。

诗人通过“初见千艘委泥土,忽浮万斛溯空虚”这两句,对比潮水淹没船只和船只随潮水逆流而上的场景,展现出潮汐的巨大变化和力量。接下来,“映山少避曾非久,借势前行却自如”进一步描绘潮水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避开山峦,顺势而行,显示出其灵活自如的一面。

最后两句“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时使气定粗疏”,诗人感慨即使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也有其规律可循,人们如果能顺应时势,运用智慧,就能在面对潮汐这样的大势时显得不粗疏,从容应对。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辙对自然与人事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溯潮二首(其二)

疋练萦回出海门,黄泥先变碧波浑。

初来似欲倾沧海,正满真能倒百源。

流蘖飞腾竟何在,扁舟睥睨久仍存。

自惭不作山林计,来往终随万物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筠州州宅双莲

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

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

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简学中诸生

泮水秋生藻荇凉,莫窗灯火乱萤光。

图书粗足惟须读,菽粟才供且自强。

羽籥暗催新节物,弦歌不废近诗章。

腐儒最喜南迁后,仍见西雍白鹭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辞灵惠庙归过新兴院书其屋壁

来时稻叶针锋细,去日黄花黍粒粗。

久病终惭多敝政,丰年犹喜慰耕夫。

青山片片添红叶,渌水星星照白须。

东观校雠非老事,眼昏那复竞铅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