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

韶华已如此,冉冉积芳尘。

石润先知雨,山浓浑是春。

钓鱼临积水,隔柳见行人。

应有忘归者,扁舟采白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青春岁月已逝去,渐渐堆积成尘埃。
石头湿润预示着雨来,山色浓厚仿佛全是春天。
在水边垂钓,隔着柳树看见行人。
想必会有忘记归途的人,乘小舟采摘白萍。

注释

韶华:美好的时光。
冉冉:渐渐。
积芳尘:堆积成尘埃。
石润:石头湿润。
先知雨:预示着下雨。
山浓:山色浓厚。
浑是春:仿佛全是春天。
钓鱼:垂钓。
积水:水边。
隔柳:隔着柳树。
行人:路上行人。
忘归者:忘记回家的人。
扁舟:小船。
采白蘋:采摘白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田园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感受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韶华已如此"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到来,韶华即是春日的别称,这里用以表达时间已经到了花开的季节。接着"冉冉积芳尘"则描绘了落英纷飞、香气浓郁的情景,其中“冉冉”形容轻柔、连续的样子,“积芳尘”则是指花瓣如同细小的尘埃一样散落,充满了诗意。

"石润先知雨,山浓浑是春"两句,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这里“石润”指的是石头在雨水滋润下的光滑状态,“先知雨”则表明石头似乎能预感到即将到来的雨水;“山浓浑是春”则通过山林中树木郁郁葱葱的景象,直接点出了季节的美好。

"钓鱼临积水,隔柳见行人"一联,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恬淡的画面。诗人可能正在用钓竿垂钓于聚集的水域边缘,而远处则有行人在细柳间隙中隐约可见,这样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闲适与美好。

最后"应有忘归者,扁舟采白蘋"两句,则是诗人基于上述描写所引发的联想。这里“应有”表达了一种推测或假设,而“忘归者”则可能指的是那些沉浸在自然美景中,不愿返回现实世界的人们;“扁舟采白蘋”则是这些人可能的行为,他们乘坐平底小船,在水面上采摘着洁白的蓬草,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潦雨排闷二首(其二)

宿雨涨溪流,江南四月秋。

市无粮得粜,田有麦难收。

官况全然冷,民饥绝可忧。

沙鸥应笑我,何日放归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潦雨排闷二首(其一)

淫雨喧中夜,羁人积隐忧。

葵倾那有日,麦腐欲无秋。

小市浑如洗,前溪漫不流。

林鸠兼垤鹳,聒聒几时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覆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醉闻杜宇

几日冥迷醉梦中,醒来衣袖裹春风。

杜鹃未歇鸟声碎,芍药已开花信空。

差胜跨驴愁杜老,尽教骑马笑山公。

卑官安得金貂换,尚有杖头三百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