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宿雨涨溪流,江南四月秋。
市无粮得粜,田有麦难收。
官况全然冷,民饥绝可忧。
沙鸥应笑我,何日放归舟。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与饥荒之下的江南景象的诗。开篇两句“宿雨涨溪流,江南四月秋”,通过对连绵细雨和溪水暴涨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萧瑟且带有某种预兆的氛围。四月本应是春意盎然之时,但诗人却感受到了一丝秋意,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寓含了对乱世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市无粮得粜,田有麦难收”则直指当时社会问题——粮食短缺与农作物无法顺利收成。这反映出战争或自然灾害导致的生产困境和民生疾苦。粮价上涨(粜),而田间的麦子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如期收获,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脆弱。
“官况全然冷,民饥绝可忧”两句则是对统治阶级和民众生存状况的尖锐批评。官员们对民间疾苦漠不关心(全然冷),而百姓却陷入极度饥饿之中,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矛盾和统治者的无能。
最后两句“沙鸥应笑我,何日放归舟”则是诗人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沙鸥(一种水鸟)在这里成为了诗人内心的映射,它似乎在嘲笑诗人的遭遇。而诗人自己也在询问何时能够摆脱这些苦难,乘舟归去,这里的“归舟”不仅是物理上的返回,更有精神上寻求自由和安宁的心路历程。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困境和忧虑的时代面貌。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淫雨喧中夜,羁人积隐忧。
葵倾那有日,麦腐欲无秋。
小市浑如洗,前溪漫不流。
林鸠兼垤鹳,聒聒几时休。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覆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几日冥迷醉梦中,醒来衣袖裹春风。
杜鹃未歇鸟声碎,芍药已开花信空。
差胜跨驴愁杜老,尽教骑马笑山公。
卑官安得金貂换,尚有杖头三百铜。
家家酒似池,日日醉如泥。
海燕聊为客,杜鹃何苦啼。
狂那知帽落,归不为花迷。
信笔成诗句,苔笺小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