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
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
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
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注释

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
一名苕水、苕溪。
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涵虚:宽广清澄。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tǐng)归时闻棹(zhào)声。
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修芦:修长的芦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深情寄托。诗人通过对积水、门前岸边、浮萍、小艇等景物的精妙描绘,展现出一片清幽自在的世界。

"积水涵虚上下清" 一句,设定了整个画面的基调,积水如镜,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与深远之感。接着"几家门静岸痕平",则进一步描绘出一幅幽静的村居生活图景,几户人家的门前,静谧无声,岸边的痕迹也被岁月磨平,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平淡。

"浮萍破处见山影" 中的"浮萍"可能指的是水面上的落叶或是泛舟之物,它们在水面上破裂的地方,映出了远处山峦的轮廓。这种景象既美化了自然,也寓意着诗人内心对远方山川的向往和眷恋。

"小艇归时闻棹声" 描写了一个时间点——黄昏时分,小船归航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增添了一份归属感和温馨感。这里的小艇不仅是行走于水面的工具,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宁和。

"入郭僧寻尘里去" 这一句,诗人描写了僧侣进入市镇,在尘世间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景。它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净土的心境,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和对心灵平静的渴望。

"过桥人似鉴中行" 则是从视觉效果上描绘人们在桥上的身影,如同镜中映出的行者一般。这里的"鉴"不仅指的是镜子,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澈与明晰。

最后两句"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林碍月生",则是对自然界的进一步抒情。诗人感谢那短暂的秋雨,它为大地增添了一层秋意,使景物更加鲜明动人。而"莫放修林碍月生"则是在告诫不要让杂乱的林间阻挡了月光的流露,希望保持心灵和自然的纯净与和谐。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191)

张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字:子野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
  • 生卒年:990-1078

相关古诗词

吴兴元夕

朱屋雕屏展,红筵绣箔遮。

傍云灯作斗,近树綵成花。

风月胜千夜,笙歌如一家。

人丛妨过马,天色误啼鸦。

铜漏春声换,银潢晓影斜。

楼前山未卸,火气烘朝霞。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将赴南平宿龙门洞

此心常欲老林丘,去意徘徊夜更留。

万客只贪门外过,少人知有洞中游。

春来犹见龙孙出,静里微闻石乳流。

涧水送花通阁底,寺钟催月落岩头。

暂时清梦生危枕,明日浓尘拥敝辀。

南是符阳北长举,所嗟不属古江州。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吴江

春后银鱼霜后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巢乌

乌啼东南枝,危巢雏五六。

心在安巢枝,一日千往复。

脱网得群食,入口不入腹。

穷生俾反哺,岂能报成育。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