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其二)

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

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谁说贵公子,竟像贫寒书生家。
确实应推崇质朴,他本就胜过浮夸。
洲上的荻草隐藏了你,溪边竹林环绕着你的居所。
虽然视线相接,但书信往来却难以期待。

注释

谁:疑问代词,指代某人。
谓:说。
贵公子:地位显赫或富有的年轻人。
乃:竟然。
如:像。
寒士家:贫穷读书人家。
宜:适宜,应当。
举:推崇。
敦朴:朴实无华,真诚。
自:自然,本身。
胜:超过,胜过。
洲荻:洲上的荻草,一种植物。
藏:隐藏。
迷子:迷失的孩子,此处比喻贵公子。
溪篁:溪边的竹林。
若耶:古代地名,这里泛指溪流。
相望:互相凝视,遥望。
只在眼:就在眼前。
音问:书信往来。
赊:拖延,不及时。

鉴赏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其二)》,创作于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其改革理念和文学才华闻名,其诗词多含哲理,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

"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这两句通过对比贵族公子与贫寒士人之居处,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质朴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过度奢侈和浮华生活的批判。这是王安石倡导“敦朴”思想的一种体现,即提倡回归到更纯粹、真实的生活状态。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景,其中“洲荻”和“溪篁”都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它们似乎在守护着某种纯真与宁静。这里的“迷子”可能指的是诗人希望朋友能够找到一片心灵的避风港,而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困扰。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祝愿。尽管彼此间可能有语言上的沟通障碍,但通过目光交流,即可传递深厚的情感。这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之间那种超越言辞的深层次情谊。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透露出他对于朋友、对于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其一)

会稽游宦乡,海物错句章。

土润箭萌美,水甘茶串香。

今君诚暂屈,他日恐难忘。

唯有西兴渡,灵胥或怒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张卿致仕

子房筹策汉时功,身退超然慕赤松。

馀烈尚能开后世,高材今复继前踪。

执鞭始负平生愿,操几何知此地逢。

窃食一官惭未艾,绪言方赖赐从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张甥赴青州幕

人情每期费,之子适予心。

老饯城东陌,悲分岁暮襟。

少留班露草,遂往隔云林。

未觉青丘远,因风嗣好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张颉仲举知奉新

故人为邑士多称,繇赋宽赊狱讼平。

老吏闭门无重糈,荒山开陇有新粳。

方挥玉麈日边坐,又结铜章天外行。

此去料君归不久,挟材如此即名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