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轮扁不能令子巧,老聃虽智若为传。
遗经尚在台如故,弟子今无似喜贤。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传经台》中的其中一首。诗中,苏辙以轮扁和老聃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智慧传承的感慨。轮扁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木匠,他的技艺高超,但无法传授给儿子;老聃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虽然聪明无比,但其思想也只能通过著作流传。诗人借此暗示,尽管古代的经典(如老聃的遗著)依然存在,但能理解和继承这些智慧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如同台上的经书虽依旧,而像“喜贤”(即喜好并能理解贤人之道的人)那样的弟子已经不多见。整首诗寓含了对后世人才凋零、经典难以继起的忧虑,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深沉思考。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
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庄子谈空惠子听,郢人斤斧俟忘形。
莫嗟质丧无知者,对石何妨自说经。
洞府元依水面开,秋潮每到洞门回。
幽人燕坐门前石,长看长淮船去来。
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