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

纵棹怜回曲,寻山静见闻。

每从芳杜性,须与俗人分。

贝塔涵流动,花台偏领芬。

蒙茏出檐桂,散漫绕窗云。

情幽岂徇物,志远易惊群。

何由狎鱼鸟,不愿屈玄纁。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翻译

喜欢荡舟享受那曲折的乐趣,寻访山林中静静聆听自然的声音。
常常跟随芳草那超脱的品性,必须与世俗之人有所区分。
池水如贝塔般含藏着动态之美,花台上特别领略到芬芳的气息。
茂盛的桂树伸出屋檐之外,缭绕的云雾随意环绕在窗前。
情感幽深怎会去迎合外物,志向高远容易在人群中显得突兀。
如何能像亲近鱼鸟那般自由,不愿为世俗名利所折腰。

注释

纵棹:尽情划桨,指享受划船的乐趣。
回曲:弯曲的水道,这里指曲折的河流。
寻山:探访山林。
静见闻:在宁静中观察和聆听自然界的一切。
芳杜性:芳杜,香草名,这里比喻高洁的品性。
俗人分: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保持独立的品格。
贝塔涵流动:贝塔,可能指水的形态或流动感,形容水的动态美。
花台偏领芬:花台,种满花的台子,偏领芬指特别能感受到花的香气。
蒙茏:茂盛的样子。
檐桂:长到屋檐下的桂花树。
散漫:随意分布,无拘无束。
窗云:环绕窗户的云彩。
情幽:情感深沉、不外露。
徇物:追求外物,迎合世俗。
志远:志向远大。
惊群: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狎鱼鸟:亲近自然中的鱼和鸟,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古代用于祭祀或聘礼,这里代指世俗的名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虎丘山精舍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纵棹怜回曲”、“寻山静见闻”等,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之情。

“每从芳杜性,须与俗人分”表明诗人追求高洁脱俗的生活态度,与世俗的喧嚣保持距离。贝塔、花台等意象则增添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雅致。

“蒙茏出檐桂,散漫绕窗云”中的“檐桂”和“窗云”更是巧妙地营造了一个隐逸自适、与世无争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世界既幽深难以琢磨,又不易为俗世所惊扰,显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

结尾“何由狎鱼鸟,不愿屈玄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羁绊的拒绝。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和对精神独立的坚守,是一首融合了山水田园诗意境与隐逸情怀的佳作。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明庆寺诗

十五诗书日,六十轩冕年。

名山极历览,胜地殊留连。

幽厓耸绝壁,洞穴泻飞泉。

金河知證果,石室乃安禅。

夜梵闻三界,朝香彻九天。

山阶步皎月,涧户听凉蝉。

市朝沾草露,淮海作桑田。

何言望钟岭,更复切秦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诗

息舟候香埠,怅别在寒林。

竹近交枝乱,山长绝径深。

轻飞入定影,落照有疏阴。

不见投云状,空留折桂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恼杀未归客,桃花埙眼醉。

形式: 押[寘]韵

雨雪曲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