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尘异》是唐代诗人常察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佛法以及人性深邃的思考。
首句“浊者自浊清者清,菩提烦恼等空平”以水的清澈与浑浊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世间事物本性各异,如同人心中的善恶、清净与烦恼。接着“谁言卞璧无人鉴,我道骊珠到处晶”两句,通过对比珍贵的宝玉与珍珠,强调了价值的普遍性和发现的价值所在,无论在何处都能被识得其真谛。
“万法泯时全体现,三乘分处假安名”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深奥,指出在万物归一之时,一切法相自然显现;而在不同的修行层次上,虽然有名称上的区分,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达到同一目的。最后,“丈夫皆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见解,认为真正的志士仁人应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不应局限于佛门的修行之道,而应追求更广阔的天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融合了佛教哲学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价值取向的独特理解,语言精炼,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