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通过对邻里关系的温馨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这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种偏远乡村的环境,其中“僻巷”指的是偏僻的小路,“茅檐”则是用草覆盖的屋顶,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亲切情感。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这两句强调了邻里之间的互助与和睦,"蒸梨"指的是一起蒸煮梨子,可能是为了保存食物,“浇薤”则是共同浇灌蔬菜,这些都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体现了邻里的亲密无间。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邻居之间的日常互动,其中“传屐”意味着互相帮助,“朝寻药”可能是指早晨一起去采集草药,而“分灯夜读书”则显示了即便是在夜晚,依然能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并且愿意与邻居分享这份喜悦。
最后一句"虽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渔。" 表达了诗人虽身处繁华的都市之中,但内心却仍向往那样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状态就如同樵夫(采集柴火的人)和渔父(渔家之父,即渔民)的简单与纯净。
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邻居间关系的描写,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浓厚情感和向往。
不详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服柏不飞鍊,闲眠闭草堂。
有泉唯盥漱,留火为焚香。
新雨闲门静,孤松满院凉。
仍闻枕中术,曾授汉淮王。
得道南山久,曾教四皓棋。
闭门医病鹤,倒箧养神龟。
松际风长在,泉中草不衰。
谁知茅屋里,有路向峨嵋。
上方唯一室,禅定对山容。
行道临孤壁,持斋听远钟。
枯藤离旧树,朽石落高峰。
不向云间见,还应梦里逢。
久行多不定,树下是禅床。
寂寂心无住,年年日自长。
虫蛇同宿涧,草木共经霜。
已见南人说,天台有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