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疲惫的马儿躺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夕阳映照着通往渡口的道路。
山风穿过空旷的林间,发出飒飒声响,仿佛有人在其中活动。
蓝天雨过天晴,石板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土。
千般思绪在暮秋时节汇集,万物的声音在凄清的清晨中充满哀愁。
昨晚杜鹃鸟已啼叫,蕙草的色泽已然陈旧。
更何况身在远方的旅人,自然会承受更多的困苦艰辛。

注释

疲马:疲惫的马。
长坂:长长的山坡。
夕阳:落日的阳光。
下:照射。
通津:通往渡口的道路。
山风:山间的风。
空林:空旷的树林。
飒飒:形容风声或物体摇动声。
如:好像。
有人:有人存在。
苍旻:蓝天。
霁:雨后天晴。
凉雨:冷雨,秋雨。
石路:石板路。
飞尘:飞扬的尘土。
千念:千般思绪,许多念头。
集:汇集。
暮节:暮秋时节,深秋。
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悲萧晨:形容清晨气氛凄清悲凉。
鶗鴂:杜鹃鸟。
昨夜:前一晚。
鸣:啼叫。
蕙草:一种香草,常用来象征春意或美好事物。
色已陈:色泽已经变得陈旧,暗示季节变迁。
况在:更何况。
远行客:远行的旅客,漂泊在外的人。
自然:当然,理所应当。
多苦辛:承受很多困苦与艰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深秋时节独自跋涉于山野中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旅人的孤独与辛酸。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一句,设定了整个场景:一匹疲惫的马躺在长长的山坡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小溪旁边的小路上。这不仅描绘出了旅途的劳顿,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疲惫。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中,山风在空旷的树林间吹过,发出像是人的叹息声,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自然界的生动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孤独与忧郁的情绪。

接下来的"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表明天气清冷,细雨绵绵,但由于湿润的原因,原本干燥的石路上没有了飞扬的尘土。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邃。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夕阳西下之时,一切思绪都集中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而清晨的寂寥,更增加了一份悲凉。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中,鸟儿在前一夜还在啼叫,而野草的颜色已经显示出秋天的衰败,这是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凋零的写照,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诗人内心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

最后"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一句,则直接点出了旅人的处境。远行者本就承受着不少艰辛,而这样的秋天,更是加倍了他们的孤独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气氛和情感的精细刻画,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绪,是一篇描写秋游心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精卫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

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

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形式: 古风

裴将军宅芦管歌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捲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形式: 古风

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罗敷昔时秦氏女,千载无人空处所。

昔时流水至今流,万事皆逐东流去。

此水东流无尽期,水声还似旧来时。

岸花仍自羞红脸,堤柳犹能学翠眉。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罗敷养蚕空耳闻,使君五马今何在?

九月霜天水正寒,故人西去度征鞍。

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

形式: 古风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王生今才子,时辈咸所仰。

何当见颜色,终日劳梦想。

驱车到关下,欲往阻河广。

满日徒春华,思君罢心赏。

开门见太华,朝日映高掌。

忽觉莲花峰,别来更如长。

无心顾微禄,有意在独往。

不负林中期,终当出尘网。

形式: 古风 押[养]韵